(來源:遼寧日報)
轉自:遼寧日報
![]()
又到換季時,岫巖縣黃花甸鎮四海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世海(左)向司機介紹農機的換季保養和安全駕駛注意事項。
本報記者 曲宏 文并攝
10月30日,在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沙崗村四海農機專業合作社院子里,就像開了一個農機博覽會,玉米收割機、大豆收割機、脫粒機、播種機、施肥機、噴霧機等20多臺農機錯落有致地停放在院子里。
這些農機的主人叫趙世海,是個44歲的質樸農民,“今天農機大部分出去秋收了,只剩下1/3停在這里。”秋收時節是農機最繁忙的時候,他每天用司機就高達20多人。趙世海是我省第一批入選的全國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是岫巖縣的“新農人”。所謂“新農人”,就是懷揣新理念、掌握新技術、玩轉新業態的現代農業從業人員。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今年以來,岫巖縣大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由縣委人才辦牽頭抓總,會同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深入實施“新農人培養計劃”,培養了一批新型農業人才,在種植、服務、銷售等多個領域開辟新賽道,推動了鄉村全面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
這些“新農人”的發展狀況究竟如何?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80臺農機打破傳統農業勞動力瓶頸
趙世海的四海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經運營15年了。他身穿迷彩服,站在一臺漆面斑駁的藍色拖拉機前,拍著機頭充滿感情:“這是我的第一臺拖拉機,2008年買的,2020年它才退役,我最初全靠它了。”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機械化。趙世海在生產實踐中,以技術革新破解了當地農業發展的勞動力瓶頸。如今,合作社已有80臺農機。“我每年都要添農機,市場需求什么我就上什么,一年僅更新農機的費用就要100多萬元。”
“現在農村老年人多,他們體力慢慢跟不上了,以前村民靠牲口耕地,一畝地費用至少100多元,用上農機一畝地只需幾十元,我現在能為農民提供‘耕種防收’全套農機服務。”趙世海的投入,換來了“別人干不了的活兒我能干”的核心競爭力,也解決了當下農村農事活動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我想再買個脫粒機和烘干塔,各類農機就差不多了。當然無人機還得增加。”趙世海談農機就像談論多年的老朋友,“農機需要不斷更新換代,出來新的農機就得換。”
在趙世海看來,岫巖農機市場還不算太飽和。岫巖丘陵、山坡地不少,45度以上的坡度就干不了。農機在平地干100畝的工夫,山坡地只能干20畝。但作為一名黨員,他干活兒實惠,價錢也合理。“如果糊弄老百姓,以后誰會用你。干農機這行,還是非常有奔頭的。”
技術革新的紅利不僅體現在農機服務上。
以前在大連工作的黃花甸鎮沙崗村村民劉茵回鄉種植中草藥到了第五個年頭,她早已跳出當地種大田玉米的傳統模式。主動對接省農科院研究員,遠赴清原滿族自治縣藥材產地學習先進種植技術,為保證藥材品質,劉茵堅持人工除草,三年生長期的蒼術一畝地能掙10萬多元。
中草藥種植帶動周邊15戶抱團發展
快要立冬了,剛下過雨的地里,成片的藥材威靈仙還有部分葉子泛著綠色。劉茵種的30畝地中草藥材,除了威靈仙,她家還種植了蒼術、白鮮皮、黃精。此時的蒼術褐色的枯枝還挺立著,白鮮皮在厚厚的枯草覆蓋下準備越冬,黃精的地上部分也已清理得干干凈凈。
沙崗村的地適合種中草藥,同樣種三年,沙崗村的藥材長得就好。劉茵和愛人一心撲在藥材地里,了解到有的藥材雨天施肥效果好,他們就自己冒雨去施肥。
“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這是岫巖“新農人”的共同理念。劉茵夫婦的中草藥種植基地,早已成為周邊村民的“致富課堂”。劉茵夫婦為周邊中草藥種植戶提供種苗和日常技術指導,帶動了15戶種植戶抱團發展。他們買野生的芽子種到地里,這些中草藥長三年就可以起出來,多長一年往往藥效更好。威靈仙和白鮮皮種植都好管理,蒼術要操心一些。
劉茵告訴記者,中草藥不愁賣,客商會主動登門,都先交定錢。岫巖縣三家子鎮三家子村村民張玉偉在劉茵家的帶動下種植中草藥。同村村民王宏大也在劉茵家的帶動下,種了幾十畝的蒼術和威靈仙,掙了錢,蓋上了小樓。
中草藥也給周邊村民提供了務工機會。劉茵家最多一天用工50多人。每年從4月初到9月份都有活兒,一天報酬一般是120元。70多歲村民張奎清、50多歲的楊作鵬長期在這務工,收入穩定。
2021年,劉茵注冊了盛源道地農場。流轉了土地,一畝租金500元到800元。下一步她想把藥材品種再增加幾樣,逐步摸索擴大種植規模。
這種抱團發展的模式,在農機服務領域同樣成效顯著。四海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僅提供農機作業服務,還配套建了修理車間,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機維修保障。他半托管周邊7萬畝農田,為村民提供耕地、播種、收割、噴灑農藥等服務,讓村民享受規模化農業的紅利。
“我還成立了浩程家庭農場,流轉1000多畝地,四五百塊地要記在本上,怕記不準啊,種植的都是玉米和大豆,自己用機械‘耕種防收’都很方便。”秋收時節,趙世海的農機服務供不應求。
網上直播讓鄉村特產走出偏遠山區
“以前只會種地,現在學會直播,我們的農產品再也不愁賣了!”岫巖縣牧牛鎮鐘家堡村黨總支書記侯王開設了賬號,拍攝鄉土短視頻,邁出了“新農人”在業態創新上的堅實腳步。
今年以來,岫巖縣實施“直播領航”計劃,圍繞短視頻創作、帶貨技巧、平臺運營等開展專題培訓6期,培訓駐村干部、村“兩委”成員1200余人次。岫巖縣還聘請244名駐村干部擔任“助農致富委員”,選聘5名具有影響力的網絡主播擔任“推薦官”,并組建“助農直播聯盟”,推動形成“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村村有主播”的生動局面。
侯王是岫巖鄉村電商隊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2021年當選為鐘家堡村黨總支書記。該村以香菇產業為主,村里有種植、采摘、冷鏈運輸、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但產品推廣是個難題。侯王喜歡唱歌,便帶頭在抖音、快手平臺直播表演,宣傳本地香菇等農產品。同時,他在村里舉辦廣場舞大賽,春夏的夜晚,遠近村民慕名聚集而來,他就讓村民擺攤賣農產品,促進了當地農副產品的銷售。
在岫巖,像侯王這樣的直播“新農人”越來越多。清涼山鎮古石村的林佳榮也是一名主播, 00后的他大學畢業后回鄉,跟他的四爺爺一起種香瓜。2024年6月份,他第一次直播就賣了三五單。之后,他開始一邊制作視頻,一邊注冊店鋪,打包發貨。除了香瓜,他還賣周邊鄉鎮的農村特產,像南果梨售賣初期一天能賣幾百單。有位70多歲的果農種的富士蘋果,以前都是趕著馬車到集市去賣,林佳榮把蘋果都收過來直播售賣。
“林佳榮的帶動作用不小,其他村的村民有的拍視頻宣傳我們當地的生活生產情況,有的拍視頻幫助村民銷售雞蛋等農產品。”清涼山鎮工作人員介紹。
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岫巖縣持續實施“新農人”培養計劃,強化鄉村全面振興產業人才挖掘培養。“我們全年示范新品種33個,示范推廣新技術51項。舉辦培訓班,培養孵化實用菌專業技術人才500余名,具備域外技術指導能力的實用人才超過100名。我們要實現產業‘新農人’的一線發現、一線培養,讓他們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中成長成才。讓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扎根鄉土,逐夢沃野。”岫巖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