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初中生使用社交媒體現象普遍。初中生使用社交媒體會受到哪些影響?是否有必要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社交媒體?這一話題引發關注。
![]()
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1.23億人。其中,我國10至19歲網民達1.44億人,特別是2010年后出生的未成年人接觸互聯網程度很高,被稱為“A世代”。“A世代”未成年人與社交媒體的深度綁定已成現實,班級社交群里的約玩討論、游戲話題下的互動分享,折射出社交媒體對未成年人社交與興趣需求的滿足,但潛藏的風險與引導的缺失,也讓這一領域成為守護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戰場。
無節制使用的危害早已顯現。算法推薦與即時反饋機制,讓短視頻等社交內容變成“時間黑洞”,不少未成年人因此視力下降、睡眠縮水,甚至陷入“刷手機停不下來,寫作業心不在焉”陷阱;而低俗信息、暴力言論與負面情緒內容的泛濫,又像無形的“污染源”,不斷沖擊著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價值觀與判斷力,有的孩子模仿網絡黑話“出口成臟”,有的因對抑郁、厭學內容“對號入座”陷入情緒內耗。這些都不是“成長必經之路”,而是需要警惕的“成長陷阱”。
如何規范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在設置社交媒體使用門檻上,法國、西班牙和希臘等國正在推動多家社交媒體平臺強制進行用戶年齡驗證,以保護兒童免受有害網絡內容的侵害。在管理電子設備使用上,法國政府今年推出新版“兒童健康手冊”,重點防止兒童過早、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比如3歲以下應完全避免接觸電子屏幕。國際上的這些探索,值得我們借鑒。要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相關指引,比如進一步設置使用年齡,強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
在尚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或者規定使用社交媒體的年齡的背景下,面對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危害,重要的是發揮家校社協同的力量,做好社交媒體使用的引導工作。技術層面,需推動未成年人模式從“有”向“優”升級。不僅要實現所有移動端應用的全覆蓋,更要優化內容池,提供符合未成年人認知的科普、美育、趣味知識;同時在設備購買、開機使用、售后指導等全環節強化模式推廣,幫家長打通監管“最后一公里”。
教育層面,學校與家庭需聯手補上“數字素養課”,不僅教孩子辨別虛假信息、抵制不良內容,更要培養他們自主管理時間的能力。比如約定“寫完作業再用手機”“每天社交平臺使用不超過1小時”,讓規則意識內化為自覺習慣。而平臺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借鑒國際經驗完善年齡驗證機制,建立“家長門戶”“網絡欺凌預防中心”,用更細致的服務為未成年人筑牢防護網。
(作者:朱建芳,系山東省濰坊市壽光世紀學校教師)
來源丨中國教育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