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固態電池改名固液電池,這次終于不玩文字游戲了?
最近新能源圈出了個大新聞:工信部要把 "半固態電池" 統一改成 "固液電池"。這名字一改,整個行業都炸鍋了 —— 有人說這是正本清源,也有人覺得只是換湯不換藥。作為普通消費者,咱們該怎么看待這件事?今天就來嘮嘮。
![]()
一、改名背后:半固態電池的 "身份危機"
先科普個冷知識:現在市面上 99% 的 "固態電池",其實都是半固態。為啥這么說?因為真正的全固態電池,電解質里的水分含量必須低于 1%,而且要通過 120℃高溫烘烤 6 小時失重不超過 1% 的測試。但目前主流的 "半固態電池",電解液含量普遍在 5%-15%,比如蔚來 ET7 用的半固態電池,電解液含量就有 5%-10%。
這種概念混淆帶來的問題可不小。車企宣傳時,一句 "固態電池" 就能讓消費者覺得續航和安全都上了天,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加了點固態電解質的 "偽固態"。更嚴重的是,資本也跟著瞎湊熱鬧 ——2024 年固態電池板塊股價翻倍,但真正能落地的技術少之又少。
![]()
二、技術本質:固液電池是過渡,但不是 "將就"
雖然名字變了,但技術本質沒變。固液電池的核心,就是在液態電解液里加入固態電解質(比如氧化物、硫化物),既保留液態電池的成熟工藝,又提升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目前主流的氧化物路線,已經能做到 360Wh/kg 的能量密度,裝車后續航輕松破 800 公里。
不過這技術也有短板。首先是成本高,目前固液電池的成本是液態電池的 2-3 倍,80kWh 的電池包成本就要 16 萬 - 24 萬,比同容量的磷酸鐵鋰電池貴 10 萬 +。其次是低溫性能差,第三方測試顯示,只有 37% 的固液電池能通過 - 20℃循環測試。
三、市場現狀:車企搶灘,但量產還得看 2027
現在車企都在搶著發布固液電池計劃,但真正能落地的沒幾家。東風汽車已經做出 350Wh/kg 的固液電池,裝車后續航突破 1000 公里,還通過了穿刺和 150℃高溫測試。長安汽車更狠,直接拿出 400Wh/kg 的全固態電池樣車,說 2027 年就能量產,續航 1500 公里。
不過行業大佬可不這么樂觀。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直言,現在所謂的 "固態電池" 都是過渡方案,真正的全固態電池量產至少還得 8-10 年。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也提醒,全固態電池的成本是液態電池的 5-10 倍,短期內很難普及。
![]()
四、消費者該怎么選?三個實用建議
- 別被 "固態" 標簽忽悠:下次買車時,先問銷售電池電解液含量是多少。如果超過 5%,那就是固液電池,別當全固態買了。
- 關注裝車驗證數據:目前只有清陶能源、孚能科技等少數企業的固液電池通過了規模化裝車驗證,像上汽、蔚來的部分車型已經在用。
- 理性看待續航宣傳:固液電池雖然能量密度高,但實際續航受溫度、駕駛習慣影響很大。比如在 - 20℃環境下,續航可能打 5 折。
五、未來展望:2030 年或成轉折點
行業普遍認為,2027-2030 年將是固液電池的關鍵窗口期。到 2030 年,氧化物路線的能量密度有望突破 400Wh/kg,成本下降到 1 元 / Wh 以下,接近當前液態電池的水平。更重要的是,硫化物、鹵化物等新一代固態電解質可能實現突破,真正解決固固界面接觸難題。
![]()
不過在那之前,咱們還是得保持理性。畢竟電池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需要時間和資金的沉淀。就像比亞迪說的,他們的固態電池要到 2030 年才會大規模應用,因為 "穩" 比 "快" 更重要。
總結一下,這次改名不僅僅是換個標簽,更是行業規范化的開始。作為消費者,咱們既不用盲目追捧 "固態" 概念,也不用對新技術嗤之以鼻。畢竟,只有市場成熟了,咱們才能買到真正靠譜的新能源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