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AI大牛何愷明的主頁,更新了兩名新弟子的信息——
都是華人,也都是學霸履歷,博士生「胡珂雅」+博士后「李宗宜 」
![]()
至此,何愷明任教MIT以來招募的6位學生中,5名都是中國面孔。
而這一次新入組的兩位中國成員,也都一路閃光。
上交「胡珂雅」
胡珂雅,本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
高中時期,她就讀于名聲赫赫的重點中學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2021年,胡珂雅入學上交知名的ACM班,修讀計算機科學方向。
![]()
根據上海交大致遠學院公眾號,自大三起,胡珂雅便成為了上海交通大學腦機接口實驗室(BCMI)的一員,師從鄭偉龍教授。
那段時間,她把研究方向定在AI for Science——希望能將AI與腦科學結合,通過自監督學習去處理原始腦電信號,從而幫助抑郁癥患者及其他受精神健康困擾的群體。
經過幾個月的打磨,她以第一作者完成了名為《Contrastive Self-supervised EEG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or Emotion Classification》的論文。
這篇成果被國際生物醫學計算機頂會EMBC接收,她也因此受邀赴美做口頭報告。
![]()
與此同時,她還作為共同作者參與了一篇改進自監督學習效果的項目,這篇論文此后同樣成功被頂會Cognitive Science 2025收錄。
大三暑假,胡珂雅前往康奈爾大學實習,在教授Kevin Ellis和博士生Hao Tang的指導下,參與了一個旨在提升程序合成與代碼修復效率的研究項目,而她負責核心算法設計與實現。
該成果最終被世界頂級機器學習會議NeurIPS 2024接收,胡珂雅是第二作者。
光做完一個項目還不夠,胡珂雅又和博士生Wen-Ding Li聯手,把目光投向了當時頗受矚目的AGI公開競賽——ARC Prize 2024
ARC這個概念最初由Fran?ois Chollet提出,用來評估AI在面對全新問題時的學習與推理能力,而不是靠記憶或針對特定任務重復訓練來取勝。
ARC Prize 2024正是圍繞這一基準展開,要求參賽者提交算法來解決從未見過的任務集。
換句話說,想要取得勝利,參賽模型必須能在「少樣本、抽象推理」的場景下展現接近人類水準的思考能力。
比賽標準嚴苛,但誘惑同樣驚人——總獎金超過100萬美元,因此吸引了來自全球1430支隊伍參賽。
為了在這場硬仗中脫穎而出,胡珂雅主導研發了一套關鍵方法:用程序合成自動生成數據集,并在此基礎上微調大語言模型,同時結合測試時微調(test-time finetuning)技術。
事實證明,這套方法的確能顯著提升模型表現。
經過激烈的角逐,胡珂雅所在團隊的成果在比賽中達到當時的SOTA水平,一舉斬獲「最佳論文獎」。
此后,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將此研究成果整理成文,成功發表于頂級機器學習會議ICLR 2025。
![]()
別忘了,這時候的胡珂雅還只是個本科生。
僅僅是在本科階段,她手里已經攢下了四篇含金量極高的論文,而且一半都是第一作者。
這樣的履歷,自然讓她在申請博士時成了各大名校爭搶的「香餑餑」——據說MIT、普林斯頓、卡內基梅隆、康奈爾、華盛頓大學,全都給了offer。
最后,她選了MIT,直博。
目前,胡珂雅是MIT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一年級博士生,由何愷明和Jacob Andreas共同指導。
她在MIT專注于語言與視覺的交叉研究,希望打造出能更高效利用數據、具備更強泛化能力的智能體。
另一位是FNO發明者:「李宗宜 」
另一位新入組的何愷明弟子李宗宜,之前已經在AI學術圈小有名氣了。
![]()
2021年,還在讀博士的李宗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篇重量級論文——
《Fourier Neural Operator for Parametric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光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正是這篇論文提出了后來聞名遐邇的傅里葉神經算子(FNO),首次實現了「神經算子」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應用。
不過,在聊FNO之前,我們得先搞清楚一個問題:什么是神經算子?
簡單來說,神經算子是一種能學會「解物理方程」的神經網絡
在訓練的時候,科學家會喂給它大量與物理方程計算相關的數據,比如:不同的起始水溫 → 煮熟方便面所需的時間;不同的出手角度和速度 → 籃球最終的軌跡和落點……
通過學習這些樣本,神經算子最終會涌現出一套「通用規律」,就像掌握了一份更高階的乘法口訣。
未來遇到相似的數據,它不需要一步步推算,而是靠「直覺」就能瞬間秒殺「壓軸題」。
舉個例子:
你想預測暴風雨會往哪兒移動,按照傳統方法,即便是超級計算機也得吭哧吭哧跑上好幾個小時;
但如果用神經算子,只要輸入當天的氣壓、溫度、風速,它幾毫秒內就能算出暴風雨的路徑。
這就像一個過目不忘的學霸,看一眼題目就能憑借知識庫直接在答題卡上寫出結果,而不用在紙上一步一步推算。
(咳咳,要是高考這么干,還是會被判0分的哈)
憑借這種「秒算」能力,神經算子在天氣預報、碳封存與空氣動力學仿真等領域有奇效。
更重要的是,它讓AI第一次能在物理規律層面實現泛化,因此成為連接機器學習與基礎科學的關鍵橋梁。
李宗宜的研究重心正是這個領域,并且在此方向邁出了關鍵一步——他們提出的FNO通過將傳統的空間卷積搬到頻率域,用傅里葉變換來處理數據,讓神經算子的運行速度成倍提升
正是這項突破,讓FNO被視為 「AI for Science」 領域的里程碑模型,而李宗宜也因此被公認為神經算子方向的核心貢獻者之一,其谷歌學術引用次數已超過1.2萬
![]()
目前,李宗宜在MIT擔任博士后研究員,由何愷明教授指導。
不過,他在MIT的時間可能不會太長——
據悉,他已經拿到紐約大學助理教授的職位,將于明年秋季入職。
李宗宜的家鄉在北京,曾就讀于人大附中,隨后赴美求學。
本科階段,他在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修讀計算機科學與數學雙學位,還輔修了爵士樂。
2019年,他前往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師從Anima Anandkumar和 Andrew Stuart,兩位導師共同見證了FNO的誕生。
![]()
另外,博士期間,李宗宜也曾連續三個暑期都在英偉達實習
![]()
何愷明在做什么?深挖AI for Science
其實在2023年,何愷明副教授在MIT的求職演講上有放過話,他特別指出「AI for Science」 將是其未來幾年重點深耕的方向。
如今再看他的團隊陣容,確實頗有深意。
新加入的兩位成員——胡珂雅和李宗宜 ,一個曾在上交腦機接口實驗室做科研,一個是神經算子領域的領軍人物,正好在這個方向上強強呼應。
再加上此前的鄧明揚、白行健、黎天鴻和Jake Austin,何愷明如今已集齊六位得意門生,可謂「陣容豪華」。
不過量子位聽說,今年原計劃其實是七個人
最后一位候選人是位男生,履歷同樣亮眼,甚至有傳言說,他的推薦信出自與何愷明同級別的大牛教授之手,并且被強烈推薦。
不過,他目前還沒出現在何愷明的團隊介紹中。
作為ResNet發明者之一,何愷明自2024年離職Meta進入學術界后,也令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受益——年輕學者有機會更加深入且沒有ROI制約地推進AI基礎研究和前沿突破。
實際上,當年的ResNet四人組,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培養新生代
何愷明的主業是MIT教授,但在Google DeepMind有產業合作;
張祥雨的主業是階躍星辰首席科學家,但也是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任少卿的主業是蔚來汽車智能駕駛副總裁,但今年剛給母校中科大擔任人工智能實驗室教授,招生開壇授課……
相信新生代的AI天才就在他們傳幫帶的這批人中間——
名師高徒,生生不息。
[1]https://lillian039.github.io/
[2]https://zongyi-li.github.io/assets/pdf/Zongyi_CV_July2025.pdf
[3]https://www.facebook.com/lizongyijohnny/?locale=zh_CN
[4]https://zongyi-li.github.io/
[5]https://mp.weixin.qq.com/s/xTXjyE3MFLHGpVpJEXIrY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