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重磅會議釋放房地產新信號!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首次將“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與民生福祉、共同富裕并列,標志著行業從“救火式調控”轉向長期制度重構。結合國務院近期部署,政策工具箱全面升級,一場關乎土地、需求與供給的深度變革正在襲來。
![]()
來源:合肥樓市航拍
NO.1 | 壹
四中全會公報:房地產升維至“民生與戰略”雙軌道
二十屆四中全會將房地產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與“強大國內市場”雙框架,其表述有三重深意:
1.定位轉變:房地產不再僅是經濟引擎,而是“人民生活品質”的核心要素。公報要求“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教育、社保并列,凸顯其民生屬性壓過金融屬性。
2.供需新循環:會議提出“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直指當前存量時代痛點——過去靠大規模拆遷創造需求的模式難以為繼,未來需通過產品創新(如綠色住宅、智慧社區)激活改善型消費。
3.區域協同破局:“優化國土空間格局”與“新型城鎮化”聯動,意味著人口、產業與住房政策將更深度綁定。例如,長三角、粵港澳等重點城市群可能試點“人地錢”掛鉤機制,引導資源向優勢區域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8月國務院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止跌回穩是硬任務”,要求政策“供需兩端發力”。這與四中全會形成短期托底、長期轉型的合力,政策連貫性超預期。
![]()
NO.2 | 貳
行業巨變:從“規模競賽”到“品質生死局”
1. 短期市場:政策底已現,但分化加劇
近期多地已落地“認房不認貸”、稅費減免等組合拳,核心城市成交量短期回升。但政策效果呈“K型分化”:一線及強二線城市(如合肥、杭州)高端項目熱度攀升,而三四線仍面臨庫存壓力。房企端,部分國企已重啟拿地,但民營房企仍以“保交付”為重心,行業洗牌加速。
2. 中期主線:城市更新驅動需求重構
城中村改造成為新引擎。國常會明確“改造與需求釋放聯動”,例如合肥計劃2027年前完成全部城中村改造。但模式已變:過去貨幣化安置主打“去庫存”,如今更強調“房票+品質升級”——拆遷戶持房票選購指定新建商品房,推動市場從“有房住”轉向“住好房”。
3. 長期趨勢:存量時代唯“產品力”生存
四中全會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映射到房地產,意味著綠色建筑、裝配式技術將成為準入門檻。中小房企因缺乏產品研發能力逐步退出,頭部企業則靠“高端產品線+運營服務”搶占市場。
合肥樣本:政策先行與城市更新雙輪驅動
對于合肥而言,這一政策影響尤為明顯。作為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一線城市,合肥房地產市場將呈現三大趨勢:
其一,保障性住房供給將大幅增加。合肥高新區、經開區等產業聚集區將加快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滿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需求。
其二,商品房市場將更加注重品質提升。隨著改善型需求成為主流,合肥開發商必須在產品設計、建筑質量、社區配套等方面下功夫,單純靠地段漲價的時代已經過去。
其三,城市更新將成為新增長點。合肥老城區如廬陽區、包河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將加速推進,這既改善了居民居住條件,也為建筑、裝修等行業帶來新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作為科技創新城市,人才住房保障將成為重中之重。預計合肥將出臺更多針對高端人才、產業人才的住房支持政策,通過住房保障助力產業發展。
![]()
來源:合肥樓市航拍
NO.3 | 叁
結語
四中全會為房地產劃出分水嶺:行業不再追求單一規模增長,而是嵌入國家戰略與民生訴求中。短期看,政策托底避免硬著陸;中長期則靠城市更新與產品升級重構價值鏈。對購房者,改善型需求迎窗口期,但需警惕非核心資產泡沫;對房企,唯有深耕產品、擁抱科技才能穿越周期。這場變革背后,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一房智庫觀點:
我們認為,房地產將進入“少而精”的寡頭時代。政策已給出清晰路徑:一方面通過城中村改造釋放需求,另一方面以“好房子”標準倒逼產業升級。合肥的實踐表明,區域龍頭城市有望通過政策紅利與產業優勢率先復蘇。建議投資者關注三大機會點:重點城市群改善型住宅、綠色建筑產業鏈、城市更新相關服務商。同時警示:盲目追逐低能級城市投機性項目風險極高,未來樓市價值將嚴格與人口流入、產業活力掛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