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論造謠還得BBC,近期BBC的主持人在節目里說:英國被偷的手機都賣到了中國,每部被偷手機能賣4000英鎊。
BBC又一次憑借其“創意敘事”成功吸引了輿論目光。在一檔節目中,主持人信誓旦旦地宣稱英國每年數萬部被盜手機最終流向中國黑市,每部售價高達4000英鎊,并暗示中國人購買這些手機的目的是竊取英國人隱私。
這事弄的,怎么能小嘴一張就是胡謅呢。
手機盜竊確實是英國社會的頑疾,倫敦警方數據顯示,2024年該市手機被盜數量突破8萬部,平均每天超過200部,倫敦也因此被稱為“歐洲手機盜竊之都”。
但BBC刻意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這些手機的流向具有明顯的多元性。警方破獲的案件顯示,被盜手機約三分之一流向阿爾及利亞(因為蘋果官方在北非零售點稀缺),另有約20%流向中國大陸,7%流向香港,其余則分散在東歐、非洲等地。
BBC卻將復雜跨國犯罪鏈條簡化為“中國獨家接盤”,這種選擇性報道顯然別有用心。
還有那所謂“4000英鎊天價手機”的說法。路透社2022年調查指出,倫敦黑市上被盜iPhone拆解零件后平均價值僅150英鎊,即便部分手機在中國市場能賣出較高價格,也主要源于二手需求而非“信息價值”。
BBC刻意忽略技術現實:蘋果和安卓設備具備遠程鎖定功能,一旦機主報警,手機大概率變“磚頭”,倫敦警方也承認九成被盜手機無法重新激活。
若真如BBC所說中國人能輕易破解并提取數據,那蘋果和谷歌的安全體系豈不是形同虛設?
而且英國警方之前就破獲過一起跨國手機走私案。一名女性通過“查找我的iPhone”功能在希思羅機場倉庫定位到自己被盜手機,警方順藤摸瓜查獲近900部準備運往香港的手機,最終摧毀一個年走私4萬部手機的犯罪網絡。
該團伙成員包括保加利亞、阿富汗、印度籍嫌疑人,贓物經香港中轉至多地,整條鏈條與“中國主導”毫不相干。
BBC卻對案件細節視而不見,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將“黑鍋”強行按到中國頭上。這種看似將英國治安困境包裝成“中國威脅”,實為轉移矛盾。
英國手機盜竊猖獗的根源在于其本土社會治理失效。警方因26億英鎊預算缺口計劃裁員2000人,低級別犯罪破案率不足1%,甚至受害者提供實時定位后警方也常拒絕出警。
內政部官員坦言,部分罪犯因“偷手機利潤高于販毒”而轉行。這些問題背后是警力縮減、監控薄弱、司法懲戒力度不足等結構性問題,但BBC寧愿編造“中國間諜劇”,也不愿審視本國制度缺陷。
回顧BBC近年報道,從炒作“華為竊密”到編造“新疆強迫勞動”,其套路高度一致:先虛構一個道德淪陷的“中國反派”,再通過情感化語言激發觀眾恐懼,最終將復雜問題簡化為“善惡對立”。
例如2023年BBC炒作“中國間諜案”時未審先判,結果今年9月英國檢方因證據不足撤訴,兩名被告無罪釋放。
這種操作背后是西方媒體長期受意識形態驅動的慣性,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維持“西方受害、中國侵略”的敘事閉環。
值得深思的是西方媒體的雙重標準。當Meta因隱私違規被歐盟罰款12億歐元時,BBC未顯同等“正義感”;而一部大概率變磚的被盜手機,卻被渲染成“中國竊取隱私”的工具。
這種選擇性憤怒暴露了其報道的實質:不是追求真相,而是服務政治需要。正如網友所言,“只要扯上中國,點擊量就有保障”。
BBC的報道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戰。通過重復、情感渲染與標簽化,它試圖在受眾心中建立“中國=威脅”的條件反射。
但謊言終究難以閉環。當觀眾發現4000英鎊的手機價格遠超中國市場實際售價,當技術專家指出遠程鎖定功能讓隱私竊取淪為笑談,BBC精心編織的敘事便不攻自破。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