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夢得
因為一紙降薪通知,匹克久違的上了熱搜。
9月中旬,有匹克員工爆料,“事前無溝通、無公告就執行全面降薪,降幅最高達50%”。事件持續發酵,到了10月中旬,,“匹克降薪”事件再次登上熱搜。據報道,匹克向拒絕降薪的員工發出了“最后通牒”:需在10月14日前就相關事項進行“反思、說明并提交檢討”,否則將從2025年9月起暫停發放薪資。
這種和主流輿論背道而馳的管理方式,像極了匹克當下的處境——對時代變化的極度不適應,并且找不到有效的改變路徑。
作為最早“走出去”的中國體育品牌,匹克在許多籃球迷心中其實有著不小的分量。NBA在國內火熱流行的年代,匹克一度簽下了肖恩·巴蒂爾、托尼·帕克等多位頂級球星。2008年匹克就已經登陸港交所,市值20億元,和同時期的李寧、安踏差距并不明顯。
但無論是奧運的風口,還是國潮的風起,都沒有讓匹克更上一層樓。2016年,匹克選擇私有化退市,等到再度回到大眾視野,就已經是因為降薪風波而被罵上熱搜。
從“一代鞋王”到行業“小透明”,匹克的困境,并非一場突發的危機,而是一種長期積累的老化。如何重奪市場、留住員工、重新贏得消費者,成了它眼前最現實的難題。
01 粗暴降薪,被推到門口浪尖
在這個信息傳播極快、輿論敏感度空前的時代,品牌的公眾形象,已經不只是營銷問題,而是可能關乎企業生死的底線。
鐘薛高的“雪糕刺客”事件,讓一個曾經的“國潮代表”迅速跌落神壇;2024年農夫山泉因為輿論風波,其飲用水業務營收同比去年下滑大幅下降21.3%。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社交媒體上被稱為“點門”的品牌“一點點”,因積極投入公益、聘用中老年員工等舉措反而贏得好感與忠誠用戶。
事實反復證明:品牌形象的構建早已不再是企業“一堂言”,而是一場由企業、消費者與員工共同參與的“敘事”——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品牌故事的一部分。
這也是為什么匹克一次企業內部的薪資調控,卻在輿論場上掀起軒然大波。
9月16日,有網友爆料福建運動品牌匹克未提前正式通知便降薪,有趣的是,該公司9月5日剛在“中華慈善日”捐贈1億元用于泉州慈善事業。
網傳降薪方案顯示,總部員工按薪資分檔降10%-30%,直營銷售體系降50%且取消績效,通知為發薪前4天口頭告知,書面通知遲至發薪日次日才發出。
9月17日匹克回應,稱降薪針對虧損部門和高薪崗位,非全員降薪,整體幅度不足10%且保留績效,解釋前7月公司虧損1.3億元是調整原因,還稱員工均理解支持。
但據媒體報道,超200名員工提交降薪異議書。時隔近一個月,10月12日,匹克再發通知:拒絕降薪員工需在10月14日前“反思檢討”,否則停發薪資,事件再度發酵。接近匹克人士表示,降薪是保障多數崗位的暫時自救,旨在規避裁員。
降薪本身并非問題——匹克直營渠道前7月虧損1.3億元,現金流承壓下的降本屬行業常見操作。
真正的問題在于執行方式:無預告、少溝通、缺情緒安撫,將員工視作“可調節成本”而非共建品牌的核心資產。這種操作不僅暴露內部治理僵化,更直接沖擊了品牌的信任基石。
當員工控訴、消費者共情,品牌形象就被成倍放大。社交媒體的輿論洪流中,人們看到的不是一家努力自救的運動品牌,而是一家漠視員工、缺乏同理心的企業。
02 降薪背后,是一把辛酸淚
匹克的困局,并非始于這次降薪。要理解匹克的今天,就必須回到它的巔峰。
2009年,匹克在港交所上市,成為最早登陸資本市場的中國體育品牌之一。那時,它以“籃球專業化”為旗幟,簽下NBA球星、鋪滿縣鎮門店,成為中國運動鞋的象征。姚明曾對許志華(匹克集團CEO)說,他的第一雙籃球鞋就是匹克。對很多熱愛籃球的80后而言,匹克承載了青春記憶。
只是好景不長。
正如許志華所說,“我們的短板在渠道。”從百貨渠道到批發市場,再到專賣店、線上線下并行,每一次轉變都讓匹克痛苦重生。現在來看,在渠道變革的關鍵節點上,匹克的動作似乎總是慢半拍,讓它逐漸掉隊。
2012年行業庫存危機,安踏很早就掌控自營渠道,80%以上門店自有或參股;李寧通過直營體系精準管理庫存;唯獨匹克,陷入了冗長的分銷體系,反應遲鈍。
2010年前后,匹克線下門店數高達6000家,但電商的崛起讓這些門店迅速變成負擔。2012年至2018年間,它不得不“開開關關”,幾乎重構整個渠道體系。
錯失的不僅是渠道,還有電商轉型的時機。匹克擔心線上沖擊經銷商利益,結果遲遲不敢下場。直到2018年,匹克的電商銷售仍幾乎為零。與之對照的是,安踏、李寧早已完成線上線下一體化布局。
種種錯過之后,2016年因估值長期偏低而退市。許志華坦言:“市盈率都不到10倍,資本手段很難再起作用。”退市后,匹克試圖靠產品創新突圍。
兩年后,“態極”系列橫空出世,自適應中底技術讓它一度“踩屎感”出圈。三年內銷量超1500萬雙、銷售額突破35億元,成為國產鞋圈難得的科技爆品。資本也隨之回流,2021年匹克獲華潤國調廈門消費基金近3億美元投資,計劃三年開出千余家體驗店。但這份曙光并未持續。
匹克的態極店未能實現預期的規模擴張,反而出現收縮。銷量最高的產品,從籃球鞋變成了洞洞鞋、拖鞋——定價百元出頭,客單價下降,品牌定位也被稀釋。
更深層的問題或許藏在管理與研發中。
一方面即使走過上市又退市的發展歷程,匹克家族企業的底色始終未變。匹克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許景南在公司內部手握絕對話語權,其長子許志華、二兒子許志達和二兒媳吳冰蕊分別擔任公司CEO、執行董事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強烈的家族企業特征導致決策集中、管理層老化,這或許是降薪單邊決策的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原因則是近年來匹克核心研發人員的大量流失。“董事長把研發人員給砍掉了。”匹克內部人員透露,北京研發中心負責人、鞋技術中心負責人以及被譽為“態極之父”的125創新工場負責人相繼離職,嚴重削弱了公司的研發、技術和創新能力。
更關鍵的是,當李寧、安踏、特步紛紛加碼科技創新、布局專業運動場景時,匹克的創新勢能也不再是優勢。
如今匹克最出圈的產品是拖鞋,這或許是其現狀最形象的注腳。市場不會懲罰一家降薪的公司,卻會懲罰一家失去進化能力的公司。
參考來源:
1、懶熊體育:匹克退市6年,轉身與趕路
2、中國企業家雜志:港股退市又沖刺A股,這個32年的老品牌能打贏“翻身仗”嗎?
3、界面新聞:比安踏更早成立的匹克,為何裁員降薪失去了先機?
4、有意思報告:粗暴降薪,“一代鞋王”怎么了?
5、懶熊體育:匹克降薪引發的危機,值得所有品牌重視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