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大眾流行穿戶外裝去上班,裝出一種“身在辦公室,心在遠方”的云淡風輕感,但殊不知這些花不少錢買來的戶外裝,正在快速沾染“班味兒”。
很多戶外品牌被打工族賦予了新的解讀,比如穿這件衣服是想“高升”,穿那件衣服是想“蟄伏”。周遭許多同事也正靠著這套解讀,窺探同僚們的內心。

戶外裝,沾染了班味兒
“始祖鳥的化石骨架,寓意心懷高遠、展翅翱翔,象征對權力頂峰的追求。”
“可隆的兩棵松柏組成的logo,寓意步步高升,年輕人穿他都想迎接升職挑戰。”
“迪桑特三個向下的箭頭,寓意深入群眾、扎根基層。”
![]()
這是時下,網上對安踏三劍客服裝寓意的最新解讀。原本這三個牌子都是攀巖者、滑雪者、徒步者們的心頭好,但如今他們搖身一變,齊齊變成“體制內的隱形戰袍”。
除了新解,網友們還給這些原本象征著“自由開放”精神的戶外裝上級別。處級穿安踏李寧、科級穿耐克阿迪、勞務派遣穿始祖鳥。
此話一說,更是打開了網友們的話匣子。“體制內能夠有錢穿這些?”“也有人說始祖鳥都是沒毛鳥,走的全是下坡路。”
這些新解也好、引申也罷,都沒啥嚴肅的依據來源,但不妨礙網友們選擇偏聽偏信,眼睜睜看著象征著“詩與遠方”的戶外裝,集體沉淪為“班味服”。
如此“沉淪的”,并非只有安踏三劍客,還包括其它一眾戶外品牌。
1966年成立于美國的戶外品牌北面(THE NORTH FACE),這幾年被小年輕們穿成了“街頭小霸王”,因為太火,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假貨。
辨別真假的秘訣之一,就在于NORTH中的那個R字,R字那一撇被識貨的人稱為“經典大象腿”,據說假貨其他方面可以做得真,但唯獨這一弧度撇,怎么做都會出戲。
![]()
(圖 | 北面R這一捺很難嗎?)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只大象腿,從此有了班味新解——它象征著打工人的終極宿命,“穿上北面,從此登山腿秒變久坐大象腿”。
有段子說,很多人看到這句新解,都會下意識看看自己的腿,然后脫口而出一句“還真是”。
1947年創建于法國的戶外品牌薩洛蒙(Salomon),以一個經典的S字母做logo,有著一番離奇的身世。本來被三次賣身,直到被安踏拽出泥潭,現在又以丑聞名天下,打敗AJ成為猛男最愛。
據說穿它的人月薪平均8000到2.5萬,剛好就是最累的中堅層牛馬,至此它也有了班味新解。它那一弧漂亮的S曲線,被穿不到它的人,揶揄成恰好就是“牛馬們彎腰駝背”的真實寫照,它背后是無數個Excel表,見證了打工人從“曲線身材”走向“駝背老油條”的人生歷程。
![]()
(圖 | S這一曲線代表坎坷?)
最后還有HOKA,它也是這一兩年被小白領們穿爆的一款鞋。他那加粗的logo字母,被新解成打工人沉重的KPI,藍色的邊框被揶揄成永不瞑目的電腦屏,但它的logo里也蘊藏著希望。
HOKA據說來自于新西蘭毛利語,有“飛躍”的意思,打工人們希望,“穿上HOKA,實現階層飛躍”。

中國人的班味兒與服裝互博
這幾年,“班味兒”一詞成為北上廣年輕人的口頭禪。有網友說,原本以為“班味兒”是屬于全國人民的,直到他遇到一位從蘇州來北京、代導師參加學術會議的研究生。
這位研究生說,“北京地鐵里充滿班味兒,大家都匆匆忙忙,只聽得到腳步的聲音。”網友納悶,“蘇州也是準一線城市,難道蘇州地鐵里是別的味兒嗎?”研究生說,“蘇州地鐵明顯人沒有這么多,節奏比較緩慢。”
網友從此有了一點啟發,“原來出了五環,都是中國人的生活,氛圍卻完全不一樣。比如縣城婆羅門可以五點下班,下班后可以小酒吧、擼串走起,而北上廣格子間依然燈火通明。”
“班味兒”這個詞據說最早起源于2022年的網絡,無統一的定義,但人們彼此對目,又能馬上發現“同類密碼”。
總結來說,“班味兒”精準描繪出了職場面相——大家一種普遍的過勞感、疲憊感。且牛馬見到牛馬,還能通過“班味兒”來確認彼此是否處于同溫層中,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
(圖 | 一個社會新鮮人沾染班味兒要多久?)
“班味兒”可以說是這個職場異化時代最大的共鳴心聲。它如此強大,以至于穿透肌膚,影響到了服裝,進一步下探了中國人這幾年的職場妝容。
戶外穿搭比班味兒這個詞興起地要早一些。想當年,“牛馬”還沒出現,大家都還是打工人,還愿意穿著體面、懷著憧憬、去擠一擠早晨的地鐵。一到周末,漿板、飛盤、溯溪、徒步走起,搭子文化應運而生。
而如今,隨著班味兒如霧漸濃,職場服裝品位在部分領域呈現直線下降趨勢。從拒絕老板的惡心穿搭,到只愉悅自我的多巴胺穿搭,顏色越來越絢麗的背后,是內心的狂浪無處發泄,同事與老板、同事與同事之間“斷親文化”開始盛行——也就是咱兩就談工作,別的互不干預。
職場文化雷區也越來越多,到處都是禁忌,以至于打工人們的抱負抒發,開始從明走向暗處。
無論從始祖鳥到迪桑特,它們的logo都不算最大的,款式也不是最時髦的,但解說起來,它們的內心戲都是最多的,色調都是偏沉的,忍辱負重感又是最強的。
職場人的輕快感不再,反而讓位于這樣一種苦悶的文化。所有的小心思藏于角落,穩重感秀給領導看,小心打出安全牌,即便是上位者,也都要低調起來。職場服裝變化的背后,是時代。

班味兒,也要財力支撐
雖然中國人討厭班味兒,但基本上已經離不開班味兒。這個時代,沒班味兒意味著沒有安全感。
當越來越多的人信奉這些戶外裝背后的“職場密碼”,也開始為信仰付費。只不過你想把這些“班味兒化”的服裝穿上身,不是想穿就能穿,而是需要很強的經濟實力。
在電商平臺,迪桑特的一件polo衫,銷量3000件,一件890元,快趕上一款基礎款的波司登羽絨服。
![]()
(圖 | 迪桑特的價格,真“割”)
可隆(KOLON)更是把“低調的奢華”做到極致,一件Polo銷量1000,宣稱有防曬UPF50+效果,售價高達1190元。
至于勞務派遣才穿的始祖鳥,一件速干Polo,售價更是高達1200元。沒穿過的人都不解,究竟用的是什么線。
The North Face倒是有點性價比,它冬季的羽絨服賣得最好,在電商平臺一件夏季Polo,從200到500元不等,雖然也不便宜,但咬咬牙也能拿出手。
至于薩洛蒙和HOKA的男鞋,瞄準1000元關口,賣的不單純是功能,而是一種身份。
目前搜遍全網,尚難以看到這些品牌主動進行“班味營銷”的蛛絲馬跡,但相信老板們應該樂見網友們的“聯想”——原因不難,目前愿意把這些衣服穿進職場的,都是“實力者”,何樂而不為。
安踏本踏應該是最大贏家。他自己的主品牌不見得做得就有多好,但他買來的品牌,全都火爆。安踏或許不具備國際一線的產品力,但應該具備比肩國際一線的營銷力。
從始祖鳥到薩洛蒙,安踏的饑餓營銷玩到飛起,讓你有錢也有時買不到,營造稀缺感。
至于迪桑特,本來前些年在國內還是一個小眾品牌,安踏通過與伊藤忠、日本迪桑特成立合資公司,打爆滑雪服這一單一產品,并通過本土化生產,提高供給效率,又通過國內強悍的數字化營銷,擴大人群觸達。截至今年6月,迪桑特在華銷售額已經突破百億。
戶外裝染上班味兒,不知道咱們究竟該哭還是笑。戶外裝原本承載的應該是中國人向往健康工作和生活的心愿,但如今卻似乎走向了反面。
當然這種解讀可能也太單一。在一些優質大廠、事業單位都有健身房,搞不好大家穿著這些衣服,就是利用午休時間去擼鐵健身的。
中國人的班味兒生活,可能還是得在辦公室里散,忙中偷閑、苦中作樂,給自己一點兒陽光,像極了我們這代人的性格。
作者/ 趙一川
編輯/ 龔正
運營/蘇洪銳
(本文授權轉載自真故研究室,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T商業觀察DT,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