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夫羅夫
2022年5月即俄“特別軍事行動”開始兩個月之后,俄外長拉夫羅夫公開提醒中國一句話:北約高層現在的言論已然證明,他們下一步的防線會轉移到中國南海。在這番講話發布以后,立刻引發了網絡上關于中俄“唇亡齒寒”的討論,認為北約“拿下”俄羅斯之后下一個就是中國,到時候中國家門口將會因圍堵陷入危機。如今已經時隔三年多,俄烏以及全球局勢的發展出乎意料;按照如今的變化來看,比起這種擔憂更可怕的是我們將自己過于“看輕”了。
![]()
北約會議
這種說法乍一看有些道理,北約自蘇聯解體后瘋狂向東擴張,到現在和中國只隔了一個獨聯體組織。尤其是從21世紀之后,北約為了瓦解俄防線,在俄羅斯家門口的烏克蘭、波羅的海、芬蘭這些國家大搞恐俄主義,花錢收買政客更迭政權,搞“顏色革命”;一切只為了能把防線拉到俄家門口,將北約的武器大炮頂在俄羅斯的“腦門”上。也正是這種勢力范圍的擴大激化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矛盾,最后引發了俄羅斯和北約支持的烏克蘭的兵鋒相見。
![]()
特朗普
不過連續幾年的持續戰爭已然證明一個問題:看似強大的北約,實際上過去他們的能力一直被“神化”了,不但自身實力沒有這么強,內部也根本不是一個團結的整體,更談不上想圍堵誰就能圍堵的水平。北約多國援助烏克蘭暴露了他們的工業底子:一直到最近兩年各國的援助才能讓烏軍在前線上火炮和無人機不落后于俄羅斯,這其中大部分還是靠拜登政府的援助。自俄羅斯2024年強化軍工產能之后,再次對烏克蘭形成了火炮彈藥優勢,西方的援助又跟不上了。
![]()
馬德里峰會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對比俄羅斯的軍工產能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我國的軍備投產成本、周期和數量都是“碾壓”式的存在。北約各國加上美國,軍備援助產能連俄羅斯都趕不上,何談來圍堵中國?更何況美國和歐洲很多制造軍備的鋼材、火藥、稀土元素甚至是一根硝化棉都要依賴中國供應,在產能這方面恐怕北約自己也不敢說有能力圍堵中國,他們給中國的更新定位是“系統性挑戰”,而不是俄羅斯的“重大且直接的威脅”。
![]()
拉夫羅夫
除此之外,北約中很多歐洲國家,最大或者前三的貿易伙伴數下來都有中國。西方的政治有一個長期規律:無論誰執政,維護商業利益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所以必須為了獲得選票而討好國內的商業群體。中國通過這些年的發展,將商業脈絡已經鋪向全世界,歐洲各國如果對華搞圍堵,首先圍堵的是他們自己的經濟發展。這也決定了北約要考慮很多東西,并非表面上一樣強大而是團結一心。
現在過去幾十年之后,中國發展已經遠比之前強大,且中國周邊的局勢有很明顯的改善,尤其是一帶一路的發展,也讓中方在東南亞承建了雅萬高鐵、中老鐵路等大項目。舉例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一直在東盟內部尋求“認同”,讓其他東盟國家插足南海局勢,和他們站在同一立場,但至今沒有任何東盟國家統一。中方憑借著外交手段和自身實力,獲得更高的國際地位,且仍然不依賴任何國家,并未改變“不結盟政策”,所以也不存在和單一國家唇亡齒寒的這種可能性。
![]()
北約組織
一部分學者出于對西方國家未知的“恐懼”和對北約圍堵的擔憂日益產生“不安全感”,但實際上這是妄自菲薄的陷阱。因為中國早已經具備了對北約說“不”的實力,就拿西方國家以所謂的“限制中國購買俄羅斯石油”這件事,且歐洲從2023年就開始炒作“中國援俄”的不實話題,甚至發出威脅要讓中國面臨嚴重后果。中方在回應北約的幾次措辭中,都強調過中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會因為第三國的施壓而改變”,后續也沒有停止對俄羅斯石油采購,用實際行動回應了他們。
此前的華盛頓峰會上,北約多國給中國扣上“俄羅斯對烏作戰的決定性推動者”的帽子,隔天我國駐歐盟使團發聲回擊,并且向北約提出嚴正交涉,也“堵住”了北約的嘴。今年特朗普上臺之后,五角大樓更是改變策略,從拜登時代“優先應對中國”變成了“優先保護本土和西半球安全”,也就是換種方式不和中國“耗”了。連北約的領頭國家美國都已經看清楚中美力量對比正在變化,發聲“不尋求和中國發生沖突”;還有一些人時刻擔心會被西方所謂的“圍堵”,是不應該存在的思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