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黃土坡被秋色浸染,化作天然畫紙。9月28日至10月9日,由《中國美術報》社主辦,陜西牧云際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陜北趙家坬藝術寫生基地、米婭文化聯合協辦的“2025《中國美術報》邊游邊學——跟著黨震、杜小同陜北寫生”活動如期開展。這是繼2024年5月、10月邀請山水畫名家周尊圣、林容生帶領學員走進陜北后的又一次走進黃土坡的“邊游邊學”活動,近2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在黨震、杜小同兩位導師的帶領下,沉浸式探索西部黃土高坡的風土人情與筆墨表達。
![]()
寫生團成員與米脂楊家溝紅色文化培訓中心的工作人員合影
此次寫生行程兼顧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學員們先后走進綏德縣王家坬、趙家坬、薛家寺村,米脂縣老街、楊家溝,以及榆林市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等地。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古村老宅的滄桑肌理、地質公園的獨特地貌,都成為學員們筆下的鮮活素材。活動還特別安排考察石雕、剪紙博物館,讓學員們深入感受陜北地域文化的厚重底蘊,為繪畫創作注入更多文化養分。
![]()
在榆林進行的最后一次作業點評
在教學過程中,兩位導師憑借深厚的藝術造詣與豐富的教學經驗,為學員們極具深度的指導。黨震表示,寫生的核心在于“從觀察到感受,再到與繪畫語言的契合”。學員面對自然風景時,需先捕捉內心的觸動,并在創作全程保持這份感動;既要學會將山石樹木、云水河流轉化為光與影、形與色、點線面等繪畫語言,更要在與“習慣性筆法”的對抗中突破自我,避免程式化技法導致的“千人一面”。
![]()
黨震在寫生示范
杜小同聚焦“眼力提升”與“形式語言積累”,提出作畫要“以情動人,實現從人物形態到意象表達、從畫到寫的轉變”。他認為,每一次寫生需以坦然心態面對可能的失敗,大膽嘗試創新,但前提是具備扎實的造型和形式語言基礎——脫離基本造型能力與形式語言能力的“創新”,不過是無謂的情緒宣泄。
![]()
杜小同在寫生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杭州的詩人泉子與美術評論家王源參與了此次活動。兩位嘉賓與學員們圍繞“文學、詩歌與繪畫創作的關系”展開深度探討,讓筆墨與文字碰撞出思想火花,為研學活動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實現了“游”與“學”的深度融合。
“盡管這是我第三次走進陜北寫生,第二次跟隨《中國美術報》的腳步,但依然有全新的收獲。”來自上海的學員舒新苗道出了眾多學員的心聲。她回憶道,去年跟隨林容生老師學習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而此次通過黨震、杜小同兩位導師的“默契配合教學”更讓她印象深刻——導師們從不同層面切入,結合學員自身情況進行深入淺出的指導,讓寫生氛圍輕松愉悅。
此次陜北寫生活動,不僅讓學員們在黃土高原的秋景中提升了繪畫技能、更新了創作觀念,更在交流中收獲了真摯友誼,度過了一個別樣的假期。
(程瑞鑫)
導師、學員寫生感言及作品欣賞
黨震:
又來到陜北寫生,心中感慨萬千。陜北黃土坡上的樹越來越多,滿眼都是綠色,宛若江南。
綏德的變化太大了,高樓林立、車流穿行。米脂老街改造工程還算好,大部分舊房屋老巷子都還保留著陳年時光的余味。馬泉溝壩地里的高粱長勢喜人,豬糞的味道彌散在仲秋微冷的空氣里,棗子依舊落滿地。站在高坡路邊,我還扯著嗓子唱了幾句,卻早已尋不見對面山的人。麻黃梁連陰天不停下雨,下得人心里一陣兒比一陣兒冷,虧得有小同與我調侃幾句,大笑幾聲,虧得聆聽泉子兄談詩,以及與瑞鑫、學員們圍著一起吃羊肉饸饹面,虧得那辣子的辣、蘋果的甜……陜北依舊帶給我幸福與感動。
![]()
![]()
杜小同:
這次是我第三次去陜北。在程瑞鑫和師兄黨震的邀請下,我全程參與了此次游學活動。很累,但有收獲。
活動中年長者已70多歲,年幼的才十二三歲。有持續創作的藝術家、退休國家干部、中學及大學老師等,狀態各異。不同于今天的大學教學,這些學員都有極強的專業訴求和熱情。每天都進行熱烈的討論。泉子、王源和高路的參與,讓這個活動更豐富。繪畫不僅是基于對象的筆墨呈現,也是超越經驗的主觀表達。藝無止境,造型無止境,文化的感知更無止境。人是藝術的主體,“功夫在畫外”是永恒的主題。
![]()
![]()
荊慧:
業余水平的我憑借對繪畫的一腔熱愛,參加了本次寫生活動。通過黨震和杜小同老師生動嚴謹的寫生示范和言簡意賅、幽默風趣的講解,我提高了審美和認知。具體感想有如下幾點:
1.化繁為簡,將復雜的構圖抽象概括成幾何圖形。不同的圖形、面積、組合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審美趣味,這種抽絲剝繭的方法更能觸及繪畫要點,領悟本質,事半功倍。
2.找關系、畫感覺。寫生不是對客觀事物的被動描繪,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礎上,主觀表達自己的感受,切忌概念化,只有這樣才能畫出鮮活的寫生作品。
3.“師古”但不“泥古”。黨震老師筆下五彩斑斕的用色和杜小同老師大道至簡的繪畫風格,讓我體會到繪畫語言多元化的魅力。二者相得益彰,令人振聾發聵,腦洞大開!
感恩《中國美術報》搭建的平臺,讓四面八方的同道共赴一處。雖然相聚的時間短暫,但是影響深遠,期待再見!
![]()
李婕:
這次寫生是我第一次來到陜北,在此之前我想象中的陜北是干燥且塵土飛揚的,但是這次寫生近乎一半的時間是陰雨連綿的,空氣出乎意料得濕潤。雨水浸潤下的黃土高原,顯露出赭石與蒼青交織的微妙肌理,山巒在氤氳水汽中呈現柔美的輪廓,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長卷。陜北的山體呈現出渾厚深沉的造型力量,其連綿起伏的體量感和歷經風蝕的肌理,構筑起極具張力的地景文本。生活于此的人們有著質樸且堅韌的精神氣質,與這片土地渾然一體,從容中沉淀著智慧,恰如這片高原本身,展現出未經修飾的本真之美。
在此次陜北之行中,我非常感謝兩位老師的悉心指導。他們對畫面構成的精妙把握、對地域氣質的深邃解讀,讓我們得以超越表象,觸碰到這片土地內在的藝術靈魂。
![]()
邱小蘭:
金秋時節,我隨本次寫生團隊共20余人赴陜北寫生。黨老師30余次踏足此地,熟稔這里的風貌,他帶領我們走遍米脂老城、趙家坬、楊家溝、雙水村、姬岔鄉、申楊崖、段家灣等。一路上,我們積極地收集素材,沉浸式感受陜北的風土人情。
此行黨老師帶山水組、杜老師帶人物組。我作為黨老師兩年的線上學生,第二次隨他實地寫生,此行學習目標明確:破解傳統水墨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從具象到表現主義的轉換,以及構圖取舍、色彩搭配的難題。而陜北絢爛的植被特點、縱橫厚重的山形溝壑,正是最好的“活教材”。
12天里,我緊跟黨老師,看他示范講解如何讓筆下的繁雜景物“透氣”、如何做到落筆主次分明、如何讓色彩既忠于實景又藏著新意,這些困惑在寫生中如霧散開,漸漸清晰明了。兩天一次的作業點評更是珍貴,兩位老師配合默契、點評中肯,學員們暢所欲言,氣氛熱烈。這種互動式學習遠勝獨自悶頭練習。
離別的清晨,細雨斜織。我將畫作、申楊崖的殘垣、姬岔鄉的老棗樹、米脂老城的門墻,連同老師的點評、學友的笑談一同打包。耳邊忽憶起黨老師在詩歌分享會上吟誦的《申楊崖的落日》:“申楊崖的落日累了/他在山的背后蹲下來/抽一袋煙/他躺下來沉沉睡去/漫天的星星/和一個月亮。”
車輪碾過泥濘,陜北漸漸縮成視野里的小點,唯有畫本里的色彩與心中的悵然,沉甸甸落了底。
![]()
李星雨:
來陜北寫生是我參加過的最特別的一次寫生。在這次寫生中,我從兩位老師身上學到了不同的繪畫風格的方法。黨老師用色的豐富與絢爛,讓我的畫更有內涵和理性;杜老師的單純與感性,讓我的畫面不那么呆板,更加靈動。陜北的千溝萬壑,處處讓人感動。我走在申楊崖的崖壁下,看到被黃土沖刷的形體,難掩激動之情;穿過米脂古城,被歷史的塵埃感染;走在麻黃梁的山中,被萬千紅土與巨壑震撼!陜北景美,美到不知從何下筆!最終,我以稚拙的畫技對萬千壯麗景色與堅韌淳樸的陜北人民進行了描繪。
![]()
夏小然:
初登陜北的土地,我的心里生發出隱隱的期待與興奮。在導師的帶領下,我走進自然,感受清晨山頭上罩著的薄薄一層霧氣,萬物與我隔著幾分微妙的虛幻色彩,流動著,讓人看不清楚,又忍不住駐足凝視。把感受與客觀物象結合,再呈現于紙上的過程并不容易,這不是簡單地照抄寫生對象,而是賦予其或厚重或溫和的生命力。此次寫生令我受益良多,收獲頗豐。
![]()
鐘當宣:
陜北寫生,是一場深刻的三重對話。
一是與師者對話。這次寫生,不僅讓我在思維上貫通古今,在自然與技法的連接上找到了探索方向,更是在兩位老師幽默的言談間,收獲了無盡的啟迪。
二是與陜北對話。雄渾的地貌與樸素的風骨撲面而來,它們時刻在提醒我:你如何以主觀感受,提煉眼前客觀的真實場景?
三是與自己對話。這次寫生讓我審視內心的感受,學會取舍與表達。
于是,畫筆落處,眼前的陜北讓我看到那個真實的自己。風在高原轉身,悄悄把種子放進衣褶里,把再見化作深埋的根。
![]()
張育寧:
這是我首次踏上黃土高原。深入山野,我學會了以心觀物,以情入景——寫生不僅是對繪畫技藝的錘煉,更是對世界的謙卑觀照,對生命本質的體認。
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間穿行,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慢”與“深”——慢下來才能聽見風掠過山梁的聲音,深入走進才能觸摸到土地上涌動的生命力。
黨震老師對筆墨的克制、杜小同老師對空間的凝視,讓我重新思考繪畫的本質——不是再現,而是回應。
同行者中有詩人、藝術史學者、畫家,不同視角的交流讓這次寫生不僅是對景描摹,更成為一場關于觀看、體悟與表達的深層對話。
這趟游歷,是眼睛的行走,更是心靈的扎根。
![]()
舒新苗:
這是我第三次到陜北寫生,第二次跟隨《中國美術報》到陜北榆林寫生。第一次時跟隨中國國家畫院的林容生老師學習,這次跟隨黨震和杜小同兩位老師,算是故地重游了!
此次寫生最深的印象莫過于兩位導師的默契配合,他們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引導學員們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深入淺出的教學,讓整個寫生活動變得輕松愉悅。在這次寫生活動中,我不僅觀摩了兩位老師的風景寫生和人物寫生過程,更體會到他們對繪畫藝術的追求和誠懇認真的治學態度。黨老師對待學生就像慈祥而嚴厲的父親,事無巨細,令我印象深刻。白天一整天的寫生,深夜的逐一點評、碰撞交流,大家對此樂此不疲!此次活動中,詩人泉子老師和藝術史論研究者王源老師的加入,更給活動增添了很多豐富的內容。繪畫與詩歌在這里碰撞,歷史與現實在這里對話,各位老師的才學令我敬佩!我深深地認識到,應該學無止境、潛心繪畫、認真教學,做一位優秀的教師和畫者!
![]()
張萍:
本次寫生活動讓我受益匪淺。在黨震和杜小同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我的許多疑問被解開,也堅定了我對當代水墨的探索道路。兩位老師風格各異、視角互補,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當代水墨藝術的理解與實踐。這次寫生活動給了我極大的啟發,重塑了我的觀察方式、思考維度,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傳統水墨精神與當代藝術表達的大門。感謝《中國美術報》社組織的這次寫生活動!
![]()
王小元:
初入陜北,見黃土蒼茫,草木覆頂,青翠、敦厚又樸素。塬上多山羊,它們或立或行,身形矯健,毛色潔白,宛若山間流動的云朵,與這風土人情渾然一體——敦厚而不失矯健,樸素中亦有風骨。
得此機遇,我以畫為媒,又有幸遇二位良師耐心指導,兼得摯友相伴,沉浸于山林間,細細體會,默默感悟。
![]()
馮寶生:
這是我第一次到陜北寫生,黃土溝壑、滿山的紅棗樹與草木荒寒映入眼簾,讓我內心很激動。晴天、雨天、霧天,山川、樹木、窯洞等,如何表達畫面、如何取舍、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陜北,這些問題在與黨老師、杜老師的交流學習和不斷的試錯中找到答案,繪畫思路逐漸清晰。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畫具表現自己對陜北的真實感受。感謝兩位老師的悉心指導。期待下次相聚!
![]()
石百千:
詩是什么
我從來沒有思考過
我,與詩無關
畫是什么
為什么從來沒有忘卻過你
畫,是我不是畫
你是什么
你留在黃土高原上的歌聲
仍然銘刻在我的心里
我的畫里
我的生命里
這一刻,
難產出我生平寫出的第一首詩
![]()
姜楓:
此次有幸參與《中國美術報》社組織的陜北榆林寫生活動,十天的采風學習讓我收獲頗豐,更倍感珍貴,由衷感謝主辦方搭建優質的學習平臺。
黨震與杜小同兩位老師的教學雖然風格迥異,但是碰撞出精彩的藝術火花:黨老師側重創作感受與方法論指導,杜老師深耕哲思表達,助力我們提升中國美學素養與當代表現力,兩位老師的教學互為補充,為我們提供了多元的思考視角。
20年前初到陜北時,我曾困于傳統審美框架,下筆茫然無措;此行在老師們的點撥下豁然開朗,收獲良多。這是一段難得的藝術學習之旅,再次向主辦方與兩位導師致以誠摯謝意。
![]()
林玉蓉:
這是我第一次踏入祖國的西部地區,很榮幸來到陜北,這里民風淳樸,老百姓的性格粗獷、豪放、大氣。早晨清涼的霧水,讓我心神舒暢。隨處可見棗子、蘋果、土豆、窯洞,以及黃土溝壑、玉米高粱、紅山綠樹……回憶太多。
寫生的意義在于找尋未知的自己,與過去對話,同未來相遇,通過畫筆抵達現實。這個過程對于多年歇筆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心靈洗禮。
在黨老師和杜老師的引領下,我一步步打開自己的心扉,用自己的藝術語言描繪在陜北的感受。在麻黃梁,紅色的大山、翠綠的樹、大片的玉米和高粱靜靜地扎根于大地上,初秋的點點斑駁,有紅的、橙的、黃的,如跳躍的火苗,訴說著生命的循環生息。我享受這份安寧,似乎我也成為其中的一粒塵埃,筆下的揮灑總不及大自然的萬分之一……
技法有限,感受無邊,未來尚遠。
![]()
成晨:
這次參加《中國美術報》社主辦的寫生活動,因為有經驗豐富的黨震、杜小同、程瑞鑫老師帶隊,十多天的寫生行程安排得緊湊又內容豐富。大家領略了米脂老城的古鎮風情,遍游郭家溝、趙家溝、段家灣等村莊,感受溝壑縱橫中新舊窯洞與地貌特點和諧相融,感慨陜北人民的建筑智慧。我對榆林麻黃梁印象深刻,那里有黃土高坡的沉雄厚重、千萬年間大地刻下的驚艷紋路。
在寫生過程中,幾位帶隊老師高超的畫藝及作業點評,展現了他們對藝術的深刻認知,令人折服。這次寫生雖然只有短短十天,但是我獲益良多!感恩遇見,期待再次同行。
![]()
編輯 | 黃家馨、程瑞鑫
制作 | 殷 鑠、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殷 鑠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陳 明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6年出版43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58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