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金秋時節,又是云南彝良天麻上市時。走進將軍故里、天麻之鄉的彝良,隨處可見天麻采挖、加工、銷售的熱鬧場景,今年全縣種植8.5萬畝天麻,預計產鮮天麻4000萬斤,實現綜合產值48億元,幫助麻農人均實現純收入8200元,小天麻已成為彝良縣踐行“兩山”理論,發展林下經濟助農增收的大產業。
彝良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昭通天麻”和“中國烏天麻之鄉”核心產區,所產天麻個大、肥厚、飽滿、半透明和質實無空心,其以優良品質成為云南天麻的代表,素有“云天麻”之稱,彝良也因此獲得了“天麻之鄉”的美譽。
![]()
“今年種了60來畝,純利潤能有二三十萬!”10月11日,記者來到彝良縣鐘鳴鎮山河村紅椿灣天麻種植基地,天麻種植大戶羅華軍邊小心翼翼地采挖天麻邊告訴記者。
“從山腳到山頂,這一片都是我的天麻山,林下都種有天麻。”羅華軍掰著手指給記者算起了收益賬,三年間,他累計投入120萬元發展天麻林下種植,目前已采挖售賣了一萬多斤,因天麻個頭大、品質好,按照今年天麻價格市場行情,他的鮮天麻均價仍達到了每斤23元左右,“還能再挖9萬多斤,總共賣200萬元左右。”清晨的陽光穿透薄霧灑向郁郁蔥蔥的山林,落在了羅華軍透著自信、裹著豐收喜悅的笑臉上。
![]()
“出去打工廠里不要了,不忙時,我就來天麻山上幫忙挖天麻,每天有150塊錢,一個月做二幾十天,有三四千塊錢。”52歲的鐘鳴鎮山河村村民肖才翠家與羅華軍的天麻基地毗鄰,農閑時她就在天麻基地找活干,種天麻、挖天麻、賣天麻,一年四季或多或少都有活干,既能照顧家里,又能補貼家用。據羅華軍介紹,今年他已支付肖才翠等村民工資20多萬元。
![]()
“我們年產值約1億元,除自有種植基地采挖的外,每年還需收購5000至6000噸鮮天麻。”記者來到云南國鶴(集團)昭通定風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見工人忙著鮮天麻切片、裝烤盤、天麻蜜片裝袋等,據總經理阮國芳介紹,“公司每天用工要60多人,普通工日薪100元起,技術工可達500元。”天麻加工車間已成為當地群眾家門口的務工車間。
![]()
在該公司工作了近6年的小草壩鎮金竹村村民潘修榮告訴記者:“忙時在家種天麻、打筍子,閑時來廠里上班,月薪3000至4000元”,就近就業讓村民既能照顧家庭,又能獲得穩定收入。
![]()
“近年來,彝良加大天麻的扶持和培育力度,目標是建設全國優質天麻種源基地、全國優質天麻生產基地、全國優質天麻加工基地和全國優質天麻交易流通中心。”據彝良縣天麻產業開發中心高級工程師徐萬雷介紹,彝良天麻品質之所以好,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外,還在于彝良堅持“青岡樹+蜜環菌+萌發菌”的林下仿野生種植模式,讓樹木提供養分、蜜環菌分解木質素供養天麻,全程還原了野生生態鏈,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守護了最純凈的種植環境,全縣每年認證有機天麻基地達10萬畝。
![]()
在加工端,2024年彝良全縣有天麻初加工主體110余戶、年加工鮮天麻2350萬斤、初加工產值近19億元;目前已引進好醫生、一心堂、定風草等23家龍頭企業,開發出天麻飲料、蜜片、口服液、糕點等30余種天麻系列產品,產業鏈不斷延伸。
![]()
在銷售端,線下彝良已有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的全國最大的鮮天麻交易市場——小草壩天麻交易中心,2024年該中心天麻交易量超過2000萬斤,交易額達6億元;當前,趕集日小草壩交易中心日交易量已達40萬斤左右;線上有340多戶電商主體通過抖音、京東等平臺年銷售天麻1000多萬斤,且電商主體數量、銷售量均呈持續遞增趨勢。
![]()
據彝良縣天麻產業開發中心統計,目前彝良全縣已有438家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等主體與5200余戶農戶建立聯結、合作發展,每年吸收、帶動2.1萬余人就近就業,人均增收1.3萬余元。從種質資源保護到天麻育種,從“兩菌”生產到天麻種植、加工、銷售,彝良天麻全產業鏈發展已初具規模,小天麻已成大產業。
來源/昭通市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 石啟勇 代唐仙 余正彪 文/圖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