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建立指揮中心的時候,防火防汛全靠人力,哪有報告往哪跑,根本跑不過來。”談起以往的基層治理工作,鎮雄縣林口彝族苗族鄉(以下簡稱“林口鄉”)黨委書記馬列苦笑著說。
自2021年上海市松江區結對鎮雄開展東西部協作工作以來,松江區對鎮雄縣林口鄉開展了資金、技術幫扶工作,在基層治理、文化、產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24年,由上海市松江區援建的數字化應急指揮中心于當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全鄉安裝了全天候360度旋轉球機31個、行業監測攝像頭271個、雨量監測站20個,成為了拉動林口鄉基層治理“大車”的一匹“小馬”。
![]()
護林員不用再“疲于奔命”
2024年7月中旬,林口鄉數字化應急指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在此之前,每年的森林防火工作都是對林口鄉全體干部職工的一次“大考”。全鄉公益性崗位、護林員共1000余人,每人每天巡查林區在100畝以上。如果只讓護林員巡查,則每人每天要巡查200多畝的林區。為了增強防火的機動性,每年還要租用兩輛汽車,租金和油費對當地財政也是不小的壓力。“有時候巡查到了山上,山下就匯報發現火情了;有時候剛從山上下來,山上又匯報有火災隱患。參與巡山的同志們真的是‘疲于奔命’了。”
2024年5月初,林口鄉開始謀劃建設數字化應急指揮中心,得到上海市松江區的批復和資金、技術援助后,6月開工建設,7月正式運行。自投入使用后,林口鄉再也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不是大家的任務減輕了,而是可以精準研判了,通過‘有的放矢’優化了資源配置,避免了無效的巡查。兩輛汽車也省下來了,光是護林防火這一項工作,每年就節省了5-6萬元。”
防汛期已實現“精準定位”
指揮中心不僅能防火,也能“防水”。遍布全鄉的20個雨量監測器,成為了全鄉百姓的汛期報警器。降雨量達到30毫米時,監測器便會向指揮中心發出警報,第一時間鎖定降雨量最大區域并打開當地監控。中心通過“1262”機制,40秒內可同時語音呼叫全鄉14998戶居民,通知其及時轉移,而且“鍥而不舍”,打通為止,實現精準轉移、精準救護。
2025年7月初,鎮雄縣人民政府向林口鄉發布消息,娃飛村陶寨村民小組降雨量將會達到全鄉最大,請當地做好防災救災和群眾轉移工作。因全縣有4個雨量監測器,單個監測器覆蓋范圍較大,無法實現最大降雨地點的精準定位。林口鄉通過指揮中心的數據發現,實際最大降雨地點在娃飛村巖角村民小組。兩個村民小組雖然只有2公里的距離,但因為道路受損,必須繞路才能到達,預計耗時要1小時以上。千鈞一發之際,林口鄉黨委政府決定以實際情況為準,迅速趕往巖角村民小組實施救援。“巖角村民小組在一個溝里,是幾處雨水的匯集地。那幾戶人家離開的時候還在下雨,單點降雨量已經達到100毫米左右,地面的雨水已經淹到腰了。如果我們再晚點到達,可能他們就出不來了。”
為進一步做好防災救災工作,林口鄉用無人機拍攝了全鄉的道路交通圖并導入系統,在每個地質災害多發點設置了撤離路線圖,為黨員先鋒隊配備了獨立救援裝備。同時與當地企業洽談合作,平時為吊車、挖掘機等大型工程車輛提供免費停車場所,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這些車輛可以保證隨叫隨到。
全方位多角度“合作發展”
2021年以前,林口鄉黨委政府辦公室較為分散,群眾辦事要跑好幾個辦公室。為了提升行政效率,縮短辦事流程,上海市松江區在林口鄉投資50萬元援建了便民服務大廳。大廳位于林口鄉政府,有各類辦事窗口,群眾在這里可以實現“一站式”辦理。
2023年,為提高林口鄉居民生活質量,增加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松江區在林口鄉實施了集鎮亮化工程,建設路燈共350盞,覆蓋集鎮及周邊9公里范圍。2025年8月,林口鄉體育館開工建設,預計10月底竣工。
在東西部協作中獲得發展的不僅是林口鄉的集鎮,松江區的企業還在林口鄉實行點對點幫扶,每年向三個村捐贈資金各9萬元,實行輪換式幫扶,實現全鄉各村“一個也不能少”。
“全縣一共有15個鄉鎮都有相關的幫扶政策,但是只有對林口鄉的幫扶一直沒有間斷過。一方面,我們很感謝來自上海市的各項政策和支持,感謝他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對我們的幫助;另一方面,我們林口鄉也會繼續保持高度、高效的執行力和建設家鄉的熱情,把他們的幫助都用在刀刃上,為拉動鎮雄縣的經濟‘大車’貢獻我們‘小馬’的力量。”馬列滿含期待地說。
(來源:上海合作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