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時期
全市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系統重塑
資源安全屏障全面夯實
要素保障高效支撐
生態治理綠色轉型
建筑產業做大做強
改革創新持續深化
市委市政府連續四年在三級干部大會上“五證同發”。全媒體記者李文勇 攝
一個個成就,為“十五五”深化“空間治理數字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生態修復系統化”三大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空間格局不斷優化
堅持規劃引領,構建發展空間新格局
孝感市和7個縣(市、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部獲批,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比較優勢,優化了城鎮、農業、生態空間格局,確立了“兩屏一夢澤,河湖水相依,主副聯動多支點”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著力打造“一核兩極三軸”的集約城鎮空間、“五區八園七帶”的穩產農業空間、“兩屏四廊多心”的綠色生態空間,推動了老城片區、東城片區、南城片區、毛陳片區組團式發展,城市框架全面拉開,中心城區加快從沿河發展向濱湖、擁湖發展跨越。
科學劃定“三區三線”
統籌推進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編制和實施,組織編制了中心城區道路系統專項規劃、外環線沿線管控規劃,積極推進了城市色彩規劃編制,并配合完成海綿城市、生態廊道、公園體系等多個專項規劃,完成市高新區東部片區、市臨空經濟區、毛陳片區、奧體片區等多個控制性詳細規劃,基本實現主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
完成“兩湖”防洪通道修建性規劃設計方案、孝云鄉村振興走廊建設規劃編制。
組織編制鄉村規劃“兩圖集兩手冊”,完成了300余個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
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8個,孝南朱湖項目被評為“土地綜合整治+鄉村振興”典范。
安全底線牢固可靠
始終牢記耕地保護是“國之大者”,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積極穩妥推進耕地連片恢復和“千畝方”“萬畝方”集中連片整治,建成“千畝方”2萬畝、“萬畝方”2.6萬畝,2024年恢復耕地14萬畝,凈增耕地超10萬畝,2024年全市耕地總面積595.29萬畝,較2020年凈增約17.4萬畝,牢牢守住了567.15萬畝耕地保有量、507.8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
統籌推進自然資源督察執法
安陸、應城、云夢獲評
2022年度省政府督查耕地保護
成效突出地方獎
孝南、云夢獲評
2023年度全省首屆耕地保護獎勵
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健全完善地質災害“四位一體”網格化防治體系,全市劃定7個地質災害防治網格化管理工作站,126個網格區域、2904個網格單元,實現地質災害網格化管理全覆蓋。
建成監測預警體系,累計安裝專業監測預警設備1134臺套,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全覆蓋。
獲批地質災害治理項目21個、資金1.27億元,消除隱患點49處,保護群眾約5407人、資產約6.97億元。
狠抓森林防火,加強火源監測、火情管控,應急處置,“十四五”期間實現無較大以上森林火災,森林火災受害率嚴格控制在0.9‰以內。
開展建筑市場行為、工程質量安全等檢查,規范建筑市場管理秩序。
資源管理不斷夯實
推進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夯實自然資源管理底圖底數
全市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工作并公布調查成果,市局獲評全國國土調查先進集體,2個單位、8名個人獲評全省國土調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建成市、縣兩級調查數據庫,查清全市8904.45平方公里調查范圍內土地利用現狀和分布;扎實推進年度國土變更調查工作,累計完成20余萬個圖斑土地利用現狀變更,為全市守牢567.14萬畝耕地保護目標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提供了有力數據支撐。
實施自然資源統一登記,筑牢自然資源產權底板
全市0.91萬宗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全部登簿,實現“應登盡登”;全市69.13萬宗符合頒證條件的房地一體宅基地全部登簿,實現頒證到戶;全市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全面完成。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取水權等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動產權證書1404本、取水權不動產登記證書8本、林權不動產權證書210本。
完成全市31個湖泊、209條河流、449座水庫、1個自然保護地、2個濕地自然資源劃界確權。
全市獲批建設用地總面積達17.41萬畝,保障了硚孝高速等重大項目落地。
要素保障強勁有力
堅持要素跟蹤項目走,強化流量、增量、存量“三量管控”,科學精準配置要素,推動交通等重大項目用地靠前服務,上門服務,跟蹤服務,統籌市域耕地占補指標。
“十四五”以來,全市累計獲批建設用地17.41萬畝,供應國有建設用地15.28萬畝,有效保障了沿江高鐵、孝漢應高速、硚孝高速、楚能新能源、奧體中心等一批重大交通和城市功能設施用地,為孝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土地要素保障。
深化節約集約用地,“十四五”期間,累計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3萬畝、處置閑置土地0.69萬畝 ,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低效用地再開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儲備土地“用售租融”、產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探索實施“帶方案”出讓、用地清單制供應模式等國家、省級試點落地開花,安陸獲評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孝南入選全省自然資源節約集約模范集體。
推動批而未供、閑置土地消化處置,土地利用集約高效。
生態建設成果豐碩
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扎實做好環境保護、
生態治理、綠色發展
成功申報2025年國家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全面完成長江干流、支流廢棄露天礦山修復、“三區兩線”范圍及內外礦山治理、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復墾等任務,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全市新發現大中型礦床5處,新出讓探礦權5宗、采礦權3宗。
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林長責任體系
完成國土綠化營造林105.79萬畝
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8個
扎實開展“萬樹村”三年建設行動,2025年完成“萬樹村”建設811個,初步實現了村莊增綠、農民增收、生態增優的綜合效益。在大別山區實施水土保持與退化林修復11.84萬畝,孝昌、安陸等地建設防護林與生態修復示范區2萬余畝。
開展造林綠化和濕地保護,生態建設成果豐碩。全媒體記者吳垠 攝
發揮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促進耕地保護、空間優化、鄉村振興等功能作用,在全省市州率先舉辦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推介會,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與省農發行簽訂授信協議200億元。
孝南朱湖、應城楊河2個全域項目入選全國示范,孝南朱湖全域項目被自然資源部評為“土地綜合整治+鄉村振興”典范。
2021年以來,全市實施農業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7個,工業園區型整治項目1個,2025年謀劃儲備項目22個,其中6個項目實施方案已通過省級備案。
城鄉建設質效躍升
全力支持建筑業做大做強
2021年以來
全市共有29家企業晉升總承包一級
總數達到51家
總量全省靠前
全市有15家一級企業入選全省建筑業重點培育企業,2家入選省級重要貢獻建筑企業。
成功打造“全國建筑勞務輸出示范基地”,入選“湖北十大勞務品牌”,建筑業產值從2021年的400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514億元,年均增長8.7%,“孝感建造”品牌日益彰顯,榮獲國家建筑工程質量“魯班獎”1項、省建設工程“楚天杯”獎44項。
“擦亮小城鎮”建設成效突出
完成“擦亮小城鎮”建設項目1782個
投資 65.89億元
15個鄉鎮獲評
“湖北省美麗城鎮省級示范鄉鎮”
26個鄉鎮獲省級獎補資金支持
鄉鎮污水治理全省領先
建成99個鄉鎮生活污水處理項目
實現鄉鎮政府駐地全覆蓋
惠及70萬余人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實施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
“十四五”累計改造農村危房1698戶
加強傳統村落保護
累計有15個村落
入選國家保護名錄
營商環境向優向好
全力推動孝感市奧體中心建設,促進城鄉建設質效提升。全媒體記者張高遠 攝
創新優化營商環境舉措,以“小切口”撬動“大改革”
全市域推行工業用地“五證同發”,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五證同發”627宗,發證面積3.97萬畝,帶動投資額1714.53億元,連續四年發證宗數全省第一,率先發布全省首個“五證同發”市級地方標準。
串聯投資項目績效綜合評價改革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多驗合一”等“N合一”改革,市本級試行儲備投資項目免費選址選線服務,不斷提升投資項目服務效能。
發布三維規劃輔助決策系統市級地方標準,推進自然資源“空間智管”體系建設。
全省率先完成市級“一碼管地”服務分節點的建設任務。
推進“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改革
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實行“不動產+水電氣”等16個事項一事聯辦,全域推行“交房即交證”“驗登合一”“備案即登記”“帶押過戶”“不動產登記服務圈”“跨域通辦”等改革舉措。
“十四五”期間,全市組織“交房即交證”項目266個,頒發證書4萬本;全域開展“帶押過戶”,累計辦理業務588件,市本級推進不動產登記信息及地籍圖可視化查詢被納入全國典型案例;應城市頒發全省首本取水權不動產權證書,并率先在全國完成首批取水權抵押登記。
超常規推進不動產“登記難”問題化解,推行“證審分離”“證罰分離”“證繳分離”“票稅分離”等舉措,實行“群眾無過錯即辦證”,全市累計化解問題項目800余個、守護15萬余戶家庭安居夢。
來源:孝感日報 全媒體記者王德強 特約記者喬衛華 通訊員王華
制作:包夢婷
校對:徐文
責編:徐文
終審:朱霞
孝感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 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