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不干!”
短短四個字,像一顆石子砸進平靜的湖面,在華北某設計院的工作群里激起千層浪。以往領導安排加班,滿屏“收到”的場景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毫不退讓的拒絕。2025年行至尾聲,設計行業的寒冬不僅沒消散,反而愈發凜冽,降薪、欠薪、無償加班成了行業“新標配”。曾經習慣隱忍、埋頭苦干的設計師們,終于不再沉默,用拒絕加班、硬剛領導、消極怠工的方式,打響了一場捍衛權益的“反擊戰”。
![]()
這場“反擊”的背后,是壓垮人的生存重負。華北那家設計院的員工,并非故意跟領導作對。此前公司降薪裁員接連不斷,去年的年終獎拖到現在都沒發,到手的工資越來越少,手里的項目卻一個比一個急。白天連軸轉,晚上還要加班改圖,當領導又一次輕飄飄說出“克服困難”時,積壓的委屈和憤怒徹底爆發:“連該給的錢都給不起,憑什么讓我們拿命拼?”
同樣的矛盾,也在華東某設計院的國慶假期前上演。領導在群里發通知,語氣不容置疑:“國慶任務重,所有人必須加班,項目節點就壓在節后,你們心里有數!”可員工們早已被連軸轉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好不容易盼來法定假期,想回家陪陪家人、補補覺,便有人試著提了請假申請。
![]()
沒成想,領導的態度瞬間變得強硬,狠話直接甩了出來:“國慶請假沒得商量!誰還想放假,就趁早滾蛋!別跟我扯法定節假日,不想干就主動辭職,我絕不攔著!”這番話像一盆冷水,澆滅了員工最后一點熱情。設計行業高強度加班本就不是秘密,周末、深夜加班是常態,可連法定假期都要被剝奪,還沒有任何加班補貼和調休,這樣的“奉獻”,誰能心甘情愿?
西北某設計院的沖突,更添了幾分戲劇性。國慶假期剛結束,領導就迫不及待在群里催進度:“第四季度是沖刺期,項目15號要匯報,大家最近加加班趕一趕。”有員工習慣性回復“收到”,可項目組長卻忍不下去了,直接在群里“唱反調”:“這根本不可能做完!就算把夜熬穿也做不完,而且國慶我們已經加了好幾天班了!”
![]()
這句話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卻徹底激怒了領導。“你是組長還帶頭挑事?明天不用來了,直接去找財務結賬!”簡單粗暴的解雇威脅,沒有嚇住員工,反而讓更多人看清了領導的冷漠——他們只盯著項目結果,從不管員工是不是已經超負荷,更不在意熬夜加班會不會拖垮大家的身體。
更離譜的是,有設計院甚至定下“霸王條款”:所有設計人員每天必須加班到凌晨2點,下班要打卡,沒打卡或者沒到點下班的,一律按曠工處理。“沒得商量,接不接受是你們自己的事,之前太寬松了,才出不了成績!”
![]()
凌晨2點下班,早上8點多又要準時到崗,這樣的作息連機器都扛不住,何況是血肉之軀?有員工實在撐不下去,果斷提出辭職:“就算失業在家,也不想拿健康換那點工資,不值得!”
比降薪、強制加班更讓人絕望的,是“欠薪”。有設計院員工爆料,公司已經8個月沒發工資了,可奇怪的是,沒人主動辭職。不是大家不想走,而是現在行業大環境不好,擔心辭職后找不到下家,只能硬著頭皮留在公司。可餓著肚子加班,本就是反人性的事——員工們工作熱情低到極點,安排的任務沒人愿意主動接手,磨洋工成了常態。“不是不想干,是干不動,也沒動力干,總不能讓我們喝西北風干活吧?”一句話,道盡了底層設計師的無奈。
![]()
重慶某設計院的情況,更顯諷刺。員工每個月只能拿到2000多塊的基本工資,連房租和吃飯都不夠,哪還有心思琢磨項目?只能每天上班“躺平擺爛”。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領導的收入絲毫沒受影響,獎金一分不少。“就知道壓榨我們這些‘牛馬’,他們拿著高薪,卻把所有壓力都推給我們,憑什么?”員工的吐槽里,滿是憤怒和不甘。
曾經,設計院憑著“穩定、技術含量高”的標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大家抱著“多加班多學東西,以后能升職加薪”的期待,默默承受著高強度工作。可現在,降薪、欠薪成了常態,加班越來越多,升職加薪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夢。當“付出”和“回報”嚴重失衡,當領導只談“奉獻”卻絕口不提“權益”,員工們自然不會再像以前一樣“聽話”。
![]()
其實,員工拒絕加班,不是“偷懶”,而是對不合理要求的反抗;消極怠工,不是“擺爛”,而是對欠薪降薪的無聲抗議。他們想要的,從來不是“不勞而獲”,只是一份有尊嚴的工作——付出勞動能拿到應得的報酬,加班能有合理的補償,身體能得到基本的尊重。
可不少設計院還抱著老一套的管理方式不放,覺得靠威脅、畫餅就能讓員工賣命。他們忘了,時代早就變了。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愿意為了一份“看似穩定”的工作,犧牲自己的健康、尊嚴和生活。當底層員工集體“反擊”,項目推進不下去,設計院的長遠發展也就成了空談。
想要走出困境,設計院不能只怪員工“不敬業”,更該好好反思自己的問題:薪酬體系是不是合理?有沒有保障員工的基本權益?項目管理是不是科學,能不能減少無效加班?只有真正把員工當成“伙伴”,而不是“可以隨意壓榨的工具”,解決好降薪、欠薪、過度加班的問題,才能重新贏回員工的信任,讓行業慢慢回暖。否則,只會陷入“員工反抗—項目停滯—公司衰退”的惡性循環,最終被市場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