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識,小龍蝦今日分享第1317期,歡迎關注!
很多人覺得養老金是國家給的福利,其實它更像一份 “強制儲蓄 + 社會共濟” 的長期規劃。
簡單說,就是工作時每月存一筆錢,退休后逐月領取,作為 “被動收入” 覆蓋生活開支。
這份收入能伴隨終身,哪怕活到 90 歲、100 歲,只要符合條件就能一直領,是退休后的 “生活底氣”。
![]()
我國養老金 “三大支柱”,層層保障更穩妥
我國養老金體系由三大支柱構成,就像 “三層防護網”,共同支撐退休生活:
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職工 / 居民養老保險),是 “保基本” 的底線。
職工養老保險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比如個人繳 8%、單位繳 16%;
居民養老保險適合靈活就業者、農民等,每年繳幾百到幾千元,政府還會按檔次補貼。
它覆蓋人群最廣,能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求。
注意:繳納多少與領取多少成正比例!
第二支柱:企業年金 / 職業年金,是 “補短板” 的福利。
由單位發起,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相當于 “額外的養老金賬戶”,比如單位繳 5%、個人繳 2%,資金會市場化投資增值,退休后能多領一筆收入,機關事業單位和部分優質企業會為員工繳納。
注意:職業年金是強制,企業年金是鼓勵(小編看到有人企業年金40多萬!)。
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 / 商業養老險,是 “提品質” 的補充。
包括個人養老金賬戶(每年最高繳 1.2 萬元,可抵稅)和商業年金險等,完全自愿參加,適合想提升退休生活質量的人,比如想旅行、養老護理的需求,都能靠它覆蓋。
![]()
4 個關鍵術語,用大白話講透
不少人被養老金術語繞暈,其實拆解后很簡單:
繳費年限:就是累計繳社保的時間,最低 15 年是領取養老金的 “門檻”,繳得越久,未來領得越多,比如繳 20 年比繳 15 年每月多領不少
注意:現在最低年限逐步提高了!
個人賬戶 vs 統籌賬戶:職工養老保險個人繳的 8% 進個人賬戶,像 “自己的存錢罐”,本金 + 利息都歸自己;單位繳的部分進統籌賬戶,是 “國家的調劑池”,用來給已退休人員發養老金,體現社會共濟。
注意:不管什么時候死亡,個人賬戶可繼承,別算經濟帳了,也別管統籌賬戶,一般人不需要懂。
視同繳費年限:指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前的工齡,比如 1997 年前參加工作沒繳社保的時間,國家會認定為 “已繳費”,還會發放過渡性養老金補貼,這部分年限能直接提升養老金金額。
注意:視同繳費年限計算的過渡性養老金是為了彌補個人賬戶的缺失,但是稍微高了點!
注意:機關的養老金多少不會影響企業的多少!
養老金計發基數:計算基礎養老金的核心數據,由各地根據經濟水平確定,比如 2025 年廣東省計發基數 9493 元 / 月。基數越高,基礎養老金越多,不同城市差異明顯,比如深圳基數比廣東其他城市高近 2000 元,養老金差距可能每月多幾百元。
注意:計發基數不是社評工資,往往比社評工資高一點。
搞懂這些核心邏輯,就抓住了養老金的關鍵。
其實養老金的原則很簡單:早參保、長繳費、多積累,再搭配三大支柱,退休后才能既有基本保障,又有品質生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