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游客蜂擁而至品嘗佛跳墻時,真正的老饕正在街頭巷尾尋找那些更親民的福建味道。這些小吃雖不奢華,卻承載著最地道的閩地風情。
![]()
在莆田的古譙樓下,鹵面的攤主正將五花肉、干貝、香菇、蝦仁等十幾種配料依次投入大鍋。面條要用本地產的興化粉,細如發絲卻久煮不爛。最見功夫的是收汁——要讓每一根面條都吸飽海鮮與山珍的精華,湯汁濃稠地掛在面上,出鍋前撒上一把蒜苗,鮮香撲鼻。這種需要二十多種配料、熬煮半小時的鹵面,每碗不過二十元,卻是宴席上經久不衰的主角。
泉州西街的傍晚,面線糊的攤子前總是排著長隊。用豬大骨、蠔干熬制的湯底清澈見底,面線細得能在湯中化開。食客根據喜好加入醋肉、大腸、海蠣等配料,最后一定要撒上芹菜珠、倒上幾滴永春老醋。喝面線糊不用筷不用勺,直接端著碗轉著圈喝,順滑的口感如絲綢般掠過喉間,暖意從胃里擴散到全身。
![]()
漳州古城的清晨,則屬于豆花粉絲的咸香。北方的甜豆花在這里變成了早餐主角,嫩滑的豆花鋪在粉絲上,澆上鹵汁,配上炸扁食、筍干、香腸等十多種配料,口感之豐富令人驚嘆。坐在騎樓下的矮凳上,吃一碗熱騰騰的豆花粉絲,看晨光灑在青石板路上,這才是福建最地道的早晨。
這些平民小吃,就像散落在閩地街頭的珍珠,不需要華麗的包裝,卻以最樸實的方式,串聯起福建人每一天的生活滋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