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出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本質上是對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危機的系統性回應,其背后折射出多重迫切需求。
從現實背景看,“唯分數” 導向下的學業競爭已成為心理問題的主要誘因,過量作業、頻繁考試與成績排名形成的“壓力閉環”,讓青少年陷入焦慮漩渦。
![]()
睡眠不足、運動缺失等問題與心理問題形成惡性循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研究顯示,學業繁重導致的睡眠剝奪會引發激素分泌紊亂,顯著增加焦慮、抑郁風險。
![]()
更值得關注的是,網絡空間“販賣焦慮”“誘導內卷”的不良風氣,以及部分家庭教養方式的極端化,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在此背景下,政策通過精準施策破解這些痛點,成為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然選擇。?
嚴控作業總量、減少考試頻次、取消成績排名,其核心意義在于打破 “唯分數論” 的評價枷鎖,重構健康的教育生態。
![]()
作業方面,機械重復的任務不僅擠占學生睡眠與運動時間,更磨滅學習興趣,而“無作業日”的設置與懲罰性作業的禁止,實則是歸還學生自主發展的權利,這與北大“去績點化”改革中“釋放學生精力、回歸教育本質”的邏輯一脈相承。
考試管理的規范同樣具有突破性:減少日常測試能避免學生陷入“以考代練”的疲憊狀態,合理設置難度可降低挫敗感,而取消排名則徹底打破“單一評價”的桎梏——霍山縣西溪中心小學的實踐表明,等級制評價能有效減少學生的攀比焦慮,讓學習回歸知識本身。
![]()
這些舉措共同指向一個目標:將教育評價從“結果導向”轉向“成長導向”,為心理健康筑牢制度基礎。?
這些措施對緩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有直接且深遠的作用。從生理基礎看,嚴控作業與考試能保障充足睡眠,而睡眠不足已被證實會引發日間精力不濟、煩躁易怒等問題,長期還會導致心理韌性下降,政策通過將睡眠納入監測評價,從源頭切斷這一危害鏈條。
![]()
從情緒調節層面,取消排名減少了社會比較帶來的自我否定,霍山縣學校的實踐顯示,無排名環境下學生的同伴關系更和諧,自我認同度顯著提升。
從成長空間來看,“無作業日”與減少考試留出的時間,可用于體育鍛煉、社團活動等,與政策中“每天體育活動2小時”形成聯動——運動釋放的內啡肽能直接緩解焦慮,而興趣培養則能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與勝任感。
![]()
更重要的是,這些舉措傳遞出“健康優先”的教育理念,緩解了學生對“失敗”的恐懼,配合生命教育與挫折教育,能逐步提升其心理免疫力,從根本上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
政策的價值更在于構建了“減壓——賦能——防護”的完整體系。嚴控作業與考試是“減壓”的核心抓手,通過剝離過度學業負擔,為心理調節騰出空間;取消排名則是“賦能”的關鍵舉措,幫助學生建立多元自我認知;而監測預警機制、家校協同等配套措施,則形成了全方位的“防護網”。
正如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去績點化”后學生能更專注科研與興趣,中小學層面的這些改革,最終將讓青少年從“成績焦慮”中解脫,在健康的環境中實現身心協同發展,這正是政策守護心靈成長的核心要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