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沒上初中,就老聽人說“中考要分流”“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
![]()
一進初中,又冒出一堆新名詞:“1+3”項目、“0.5+3”直升……聽說不少參加這些項目的孩子,初二就開始學高中內容了。
雖然教育部早就提醒過:初中是培養科學素養、激發學習興趣的關鍵階段。
可現實呢?孩子剛進初中,就被卷進“刷題—考試—排名”的循環里,連問個“為什么”都成了奢侈。好奇心被壓住了,思考能力也被題海淹沒了。
![]()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高中化”的風氣,不光往下壓到初中,還往上蔓延到了大學。
現在很多大學管得比高中還嚴:上課要打卡、晚歸得報備、上課手機得裝進袋子里,甚至還有輔導員建家長群,天天通報出勤情況。課程排得滿滿當當,學生像高中生一樣被“圈養”著。
有些學校把考研率當命根子,大三大四直接變成“高三復讀班”,除了背書刷題,哪還有時間想想“我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完全背離了大學的本意。
教育部早就發過文件,說本科教育要“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鼓勵探究式學習,反對“滿堂灌”和“唯分數論”。大學本該是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地方,不是高中的延長線。
問題出在哪?說到底,是整個教育被一套單一的評價標準綁架了:中考看分數,高考看排名,大學看就業率和考研率。學校只能“對表答題”,家長只能“跟著節奏跑”,孩子呢?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
![]()
作為家長,我們可能改變不了大環境,但在家里,至少可以守住幾條底線:
別張口就問“考了多少分”,多問問孩子“今天開心嗎”“有沒有什么新發現”;
明白初中階段最重要的不是提前學高中內容,而是養成好習慣、保持對世界的好奇;
支持孩子去運動、去閱讀、去干點家務。這些看似“沒用”的事,恰恰是他們未來面對不確定世界的真正底氣。
教育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決定孩子能走多遠的,從來不是起跑快慢,而是有沒有內驅力、判斷力和抗壓能力。而這些,只有在被信任、有空間、也有邊界的環境里,才能慢慢長出來。
初中不該是“小高中”,大學也不該是“大高中”。每個成長階段都有它不可替代的意義。只有尊重孩子的節奏,教育才能回到“育人”這個初心上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