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解決“難題焦慮”,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共同調整,找到“減負與難度”的平衡點。
——女同事說
![]()
點贊、推薦,順便★標俺們
四舍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出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其中提出要求:
規范考試管理,減少日常測試頻次,合理設置考試難度,不得以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
![]()
頻繁考試,已經成為當下部分地區中小學生教育的“常態”;
考試次數多、題量大的同時,也越來越難、超綱,不少孩子直接被“考崩潰了”。
李亞棟院士指出,教育要解放人,目前還是要整體降低高考難度。該“卷”的從來不是基礎教育階段,過度提前學習只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可學校依然屢考不止,不少學生因此產生厭學情緒,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而這種“政策減負”與“考題變難”的矛盾,也正在成為當下基礎教育的新痛點。
1
題又多又難,孩子怕做題?
家長在焦慮,老師陷兩難
政策減負的初衷是讓低年級學生“輕裝上陣”,享受童年。可實際落地中,“題目變難”卻成了橫在孩子、家長、老師之間的一道坎。
NO.1
孩子:題太難了,我不想學了
孩子們遇到了“大語文”的改革趨勢,不光題干變長,答題字數要求也越來越多,有很多字孩子根本認不出也寫不了。
一年級,字都認不全,考試考得孩子天天哭,只能帶著多練。
![]()
題都不難,難在于不管語文數學,都讓孩子寫很多字,讀很長的題……尤其很多字還寫不出來。
![]()
不少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上小學后就開始畏難。
這種畏難情緒一旦形成,不僅會影響低年級的學習基礎,還可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長期抵觸。
教考分離,孩子很難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加上周邊壓力,生活和心理空間被嚴重壓榨,從而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厭學。
![]()
不懂的知識越積越多,來不及復習,孩子直接厭學。
![]()
NO.2
家長:心疼孩子,但焦慮落后
家長們對“難題”的態度,充滿了矛盾與焦慮。
一方面,他們心疼孩子被難題折磨,吐槽“減負減了個寂寞”;另一方面,又怕孩子不會做難題就“跟不上”,還是要給孩子買難題練習冊。
雖然知道題太難對孩子不好,可看到別的孩子都會做,家長們也很難不慌。
即使不認同內卷,也出于“對孩子負責”的心態,不能讓孩子在無知無覺中“落后”。
真的好難,感覺娃也好可憐啊但是沒辦法,還得學,感覺快崩潰了。
![]()
作業難題不僅沒幫到孩子,還增加了家庭負擔,為了讓孩子跟上進度,家長不得不花時間輔導,甚至請假陪孩子補課。
![]()
不少家長都提到了教考分離的問題。教學課本講得很簡單,但不管是習題還是考試,題目難度都增加了不是一點半點。
簡直了,學的跟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
千變萬化的題型,真考出花了。
![]()
還有一些家長,面對這種兩難境地,干脆選擇“放棄”了。孩子理解不了,那就不逼他們理解了;知識消化不了也算了,首先能保證孩子健康快樂就行。
中午多吃點比啥都強,我告訴我閨女好好學學不明白就多吃點多睡會,跟同學玩得開心點。
![]()
我現在是對孩子寬容了……一二年級的孩子不應該只有考試,最近聽說好多孩子高中得抑郁的。
![]()
想和老師溝通作業不做了,就快樂上學吧,學點算點吧。反正作為家長我不卷,也愿意給孩子兜底。
![]()
陪同孩子一起處于內卷漩渦的家長們,也是當前小學題目變難的受害者之一。
他們不僅要付出更多時間輔導孩子作業,還要時刻關注和擔憂孩子們的畏難、厭學情緒,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
NO.3
老師:不想出難題,但不得已
面對孩子的困境和家長的質疑,老師也有自己的無奈。
不少老師表示,出難題并非本意,有時候自己都覺得題目無理,但受到考核導向和家長期待的雙重壓力,也只能硬著頭皮講下去。
一方面,現在考試的導向就決定了題目只會越來越長,邏輯越來越繞。對閱讀能力和語境的強調,增加了低年級學生的理解成本;老師們看著學生轉不過彎來,心里也很焦急。
作為老師,真的很討厭考試的時候題目里面有那么多廢話。
![]()
我每天都一邊講題,一邊在孩子面前吐槽出的什么破題。
![]()
另一方面,為了減負縮短學時的同時,知識量卻沒怎么減少,甚至還在增加,為了趕進度,老師們也坦言,沒有充足的時間留給孩子們理解消化。
我也很發愁,其實前一個單元還得多做練習鞏固,但是要每天都在趕進度,考試又越出越難,那群小腦瓜題目都讀不懂。
![]()
現在主課教材拼命擴容,難度一直提升……又大砍主課的課時,一學期按明面上的課時根本講不完課……又不允許留作業鞏固練習。
![]()
不僅如此,來自學校和家長的期待,以及老師們對自己的職業要求,也讓他們不得不要求孩子做難題、考難題。
我也非常想讓孩子們快樂學習,但全校十個班如果只有我班快樂學習,成績肯定跟不上,一個是會被校長談話,一個是會被家長們懷疑能力不行,再一個就是自己也沒臉啊。
![]()
看似老師們也是與考核、教改共同施加壓力的人,實際上老師也不想參與內卷,他們也停不下來,也很無奈。
求求大家別再把卷的責任都推給老師了,我們也是一起被浪潮卷著的人,也是無奈,誰也停不下來。
![]()
不過,也有老師理性看待“難題”,認為雖然目前的教材和配套題目不夠完善合理,但也有自己的價值所在。
減負不是減難度,而是減負擔。這些老師認為,目前難度雖然提升了,但一定程度上能減少重復刷題、機械訓練,讓孩子在適度挑戰中提升能力。
這樣的改動雖然困難,卻是有意義的,因為表達觀點是高頻而實用的能力……(但)教材編寫者還是需要多學科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學情。
![]()
從孩子的畏難、家長的焦慮到老師的兩難,不難發現,“政策減負”與“考題變難”的矛盾,本質上是“教育目標”與“現實需求”的錯位。
2
難題變多的背后:
減負與考核的“拉扯戰”
低年級考題為何在減負政策下悄悄變難?表面看是學校要區分水平、家長要孩子領先,深層看:
實則是減負目標與傳統考核模式之間的矛盾尚未化解,再加上部分群體對“減負”的誤解,最終導致難題焦慮蔓延。
![]()
一方面,減負政策要求“降低低年級學業負擔,注重綜合素質培養”,取消了考試排名、減少了機械訓練,這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成長規律。
6-9歲的孩子,認知能力還在發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更適合通過游戲、實踐等方式學習,而非攻克復雜難題。
但另一方面,傳統的“以分數論英雄”的考核思維,并未完全改變。
學校雖然不公開排名,但仍需要通過考題難度來判斷教學質量、篩選潛在的“優秀生”。這種考核導向,讓學校和家長不得不繞開減負政策,投入內卷漩渦中,要孩子通過難題來證明實力。
當然,“減負”并非“減難度”,在教材簡化的同時,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不增反減。有家長用ai總結了1990年上海市六年級語數外教學難度,得到的答案是,語數外主課對學生的知識跨度、能力要求均有1-3年的提前。
![]()
也就是說,現在的孩子,面對的考核是實實在在變難了的。
現在題目難,新教材我們年級的老師普遍反映80多分的多。
![]()
相對應的教學和考核,卻體現出逐漸分離的張力和跨度。有網友戲言:減負全減給了課本,既要知識寬度,又不給孩子深度學習的時間。
教材上教你番茄是什么,考試的時候問你番茄炒蛋怎么做,以及除了番茄炒蛋還能做什么。
![]()
(比起教材),練習冊全是朝前學習。
![]()
更關鍵的是,“減負”與“能力培養”的邊界被模糊了。很多學校把“難題”等同于“能力訓練”,認為題越難,孩子能力越強,卻忽略了培養也要適度。
此外,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也讓難題成了無奈的選擇。在一些優質學校集中的區域,學校為了留住優質生源,不得不通過難題提升競爭力;而普通學校為了不被落下,也會跟風提高考題難度,形成惡性循環。
最終,無論優質學校還是普通學校,低年級孩子都被卷進了“難題漩渦”。
![]()
減負政策想讓教育回歸理性,可“怕落后”的焦慮、“隱性篩選”的需求,讓難題成了孩子比不開的攔路虎,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安慰劑——
仿佛多練一道難題,孩子就多一分“領先的希望”。
3
視角打開:
如何應對?
其實不僅我國,不少國家也面臨過類似的“減負與能力培養”的挑戰,他山之石,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當然,結合國內現狀,我們也需要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既不犧牲孩子快樂,又能培養能力的路徑。
在應對低年級教育難度問題上,很多國家的核心思路是“適齡培養”,也就是根據孩子的認知規律設計考題,不搞超前難度,同時通過多元化評價,避免“唯分數論”。
日本在2002年推行“寬松教育”,降低了低年級教材和考題難度,同時出臺了《學習指導要領》,明確規定各年級考綱。
為了讓家長不焦慮,日本學校還會定期舉辦教學開放日,讓家長看到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通過實地參訪讓家長明白,即使沒有難題,孩子也能學到東西,打消家長的擔憂。
同時,日本的升學考核也更注重綜合素質,從根本上減少了“超前學、練難題”的情況。
其實,減負與能力培養并不矛盾,關鍵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
不搞超綱難題,不搞隱性篩選,用貼近生活、多元化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能力,同時通過明確的標準和多元化的評價,緩解家長的焦慮。
結合我們國家的現狀,要解決低年級的“難題焦慮”,不需要多復雜的政策,而是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共同調整心態,找到“減負與難度”的平衡點。
我們期待基礎教育呈現出更好的樣子:
沒有超綱難題的壓迫,沒有“不會做就落后”的焦慮,孩子能在適合自己的難度里獲得成就感,能在快樂中愛上學習。
參考資料:
[1]視頻號:光明社教育家
[2]四環青年:教育部嚴禁頻繁考試,小學生快被“考考考”搞瘋了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課程,還有游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咨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