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間,航母甲板上的制空權爭奪始終是現代海戰的核心,但在2025 年 10 月,美國海軍與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敲定的協同作戰飛機概念設計合同,這份設計圖是具有歷史性的。
![]()
一旦設計投入使用,那么美國空軍將搭載先進的無人系統,并非簡單替代 F-35C 等有人戰機,這套設計對于未來海空戰的影響有多大?
艦載無人系統的雙重使命
在美軍的作戰構想中,海軍 CCA 絕非有人戰機的 "廉價替代品",而是承擔 "風險承接" 與 "能力倍增" 雙重使命的核心節點。
這種定位源于高端沖突中對成本與安全的精準權衡 ,F-35C 單機造價約 7700 萬美元,飛行員培養周期長達數年,直接突防敵方防空網意味著不可承受的損失,而 CCA 以 F-35 成本 25%-33% 的目標定價,成為風險轉移的理想載體。
作為 "戰場先鋒",海軍 CCA 的艦載特性決定了其獨特任務譜系,依托強化的起落架與尾鉤設計,它可從核動力航母彈射起飛,深入敵方 "反介入 / 區域拒止"(A2/AD)體系縱深。
![]()
在戰術場景中,它既能模擬有人戰機雷達信號充當 "智能誘餌",消耗敵方防空導彈,也可搭載電子戰吊艙實施精準干擾,為編隊開辟通道,更能作為 "導彈卡車" 攜帶彈藥,在 F-35C 飛行員指揮下發起協同攻擊。
這種分工讓有人機得以在敵方火力射程外待命,僅在 CCA 完成壓制后介入核心任務,實現作戰效率與人員安全的雙重提升。
尤為關鍵的是,CCA 的 "能力倍增" 效應無需依賴編制擴張,相較于新增有人戰機需配套飛行員培訓、后勤擴容的復雜流程,模塊化無人機可直接融入現有艦載機聯隊,通過 "1 架有人機 + 多架無人機" 的作戰單元,拓展任務覆蓋范圍。
![]()
美國空軍已通過 YFQ-42A 原型機驗證,這種協同模式能使單架有人機的戰場控制范圍擴大 3 倍以上,而海軍正依托這一經驗打造艦載版本。
模塊化與協同架構的雙重突破
支撐海軍 CCA 實現多角色適配的核心,是通用原子公司的 "一機兩型" 模塊化設計思路,其技術基礎源自空軍
這款 2025 年 8 月完成首飛的原型機,僅用 16 個月便實現從合同到首飛的突破,海軍版 CCA 在此基礎上針對性改造,通用核心機身保留人工智能 "大腦" 與基礎航電,同時強化起落架承重能力、加裝尾鉤系統,以適配航母彈射與阻攔需求。
![]()
這種模塊化設計遠超簡單的部件更換,而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創新,CCA 的通用 "底盤" 可快速搭載不同任務模塊,偵察任務時加裝高分辨率光電傳感器,防空壓制時換裝電子戰吊艙,空戰任務時集成導彈發射系統。
更重要的是,這種設計適配海軍 "小批量、高頻次" 的采購策略 , 先列裝通用平臺,再根據威脅變化迭代任務模塊,避免傳統裝備 "服役即落后" 的困境。
![]()
解決 "協同難題" 的關鍵則在通用控制架構的突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 MDCX 自主平臺已實現重大進展,2024 年 11 月,該平臺驅動無人航母航空任務控制站(UMCS),成功對通用原子 MQ-20 無人機實施超視距實時控制。
這一技術可直接遷移至 CCA 項目,解決不同廠商無人機與有人機的數據鏈兼容問題,美國空軍的測試更顯示,F-35 飛行員可通過觸控界面同時指揮多架無人機,完成 "指令傳輸 - 協同攻擊" 的閉環操作。
從單軍種轉型到跨域協同
CCA 項目的推進早已超越裝備研發范疇,成為美軍重塑作戰體系的戰略抓手。
對海軍而言,這一項目是破解 A2/AD 困境的關鍵,通過將功能分散到大量低成本無人平臺,打造更具韌性的分布式作戰體系,這種轉型意味著海軍從單純的 "平臺采購方",轉變為持續注入新技術的 "作戰能力運營方", 無需等待整機換代,即可通過模塊升級實現戰力迭代。
![]()
跨軍種協同則讓 CCA 的戰略價值進一步放大,通用原子公司的 "一機兩型" 策略使海空軍共享核心技術,空軍 YFQ-42A 側重長航時偵察與電子戰,海軍版則強化艦載適配,兩者可通過統一數據鏈協同作戰。
2025 年 6 月,空軍在內利斯基地成立實驗作戰部隊,專門測試 CCA 與 F-35 的協同戰術,海軍則通過 UMCS 系統測試,驗證航母對無人機的遠程指揮能力,形成 "陸基 - 艦載" 協同互補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合作目前僅停留在概念層面,通用原子在航展上展示的 CCA 搭載日本出云級航母的渲染圖,更多是商業推廣行為 , 日本官方仍聚焦于 F-35B 的艦上測試,尚未確認無人機采購計劃。
![]()
英國皇家海軍雖對艦載版 CCA 表現興趣,但相關測試仍局限于短距起降無人機,與美軍 CCA 的技術路徑存在差異。
技術適配與體系整合的雙重挑戰
從概念到實戰,CCA 仍需跨越多重關卡,技術層面,自主協同的戰場可靠性亟待驗證,盡管實驗室中 AI 已能完成復雜任務,但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無人機的自主決策與數據傳輸穩定性仍存疑,安杜里爾公司的 YFQ-44A 原型機雖計劃 2025 夏季首飛,但其亞音速設計與 0.1㎡級隱身性能,面對先進防空系統時的生存能力仍受質疑。
產業競爭與標準統一更具復雜性,當前海軍 CCA 處于概念設計階段,通用原子、安杜里爾、波音等五家企業參與競標,不同廠商的數據鏈協議與模塊接口存在差異。
![]()
為此,美國國防部正聯合洛克希德?馬丁開發通用控制架構,以實現跨平臺互操作性,但這一過程需突破技術與利益的雙重壁壘。
體系適配的 "軟性挑戰" 同樣艱巨,航母甲板的無人機快速換裝流程尚未經過實戰檢驗,30 分鐘內完成模塊更換的目標仍需大量測試。
預備役人員的虛擬訓練系統剛起步,操作人才缺口顯著,此外,跨軍種協同的戰術標準尚未統一,空軍的 "有人 - 無人" 編隊經驗向海軍艦載場景遷移,仍需解決海空環境差異帶來的適配問題。
航母戰術的智能化轉型拐點
美國海軍 CCA 項目的推進,本質上是一場作戰哲學的革命,它打破了百年航母戰術對有人戰機的路徑依賴,將無人機從 "輔助工具" 升級為 "核心作戰節點"。
這種轉型絕非簡單的裝備替換,而是通過模塊化設計、AI 協同與分布式布局,構建起更具彈性的作戰體系。
![]()
從技術層面看,CCA 代表著軍事裝備發展的新方向 , 從追求單一平臺性能極致,轉向體系韌性與成本效益的平衡。
從戰略層面講,它是美軍應對高端沖突的 "先手棋",通過人機協同破解 A2/AD 困局,重塑海空控制權競爭的規則。
盡管 CCA 的實戰部署尚需時日(空軍計劃 2028 年列裝首批,海軍或晚 1-2 年),但其帶來的變革已清晰可見。
當模塊化無人機群與有人戰機形成協同集群,當 AI 成為戰場決策的重要參與者,百年航母戰術正迎來歷史性重構,而這一進程將深刻影響未來全球海空力量的平衡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