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道東大路是明清時期成渝之間的干線驛道,見證了兩地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碰撞,沿線保存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關聯遺存,是成渝地區極為重要的線性文化遺產。老關口遺址為成渝古道東大路的重要節點,其位于璧山區青杠街道清明社區,地處龍隱山拖木槽埡口。遺址東連高新區,東南接江津區雙福街道,為三區交界之地。遺址地貌為“兩山夾一槽”,北為老草塆,南為碉樓坡,中部臺地地勢平緩。遺址表面原覆蓋雜草樹木,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為配合登山步道修建項目,2025年6月,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老關口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214平方米。共發現道路、城墻、城門、房址等遺跡31處,采集、出土器物標本35件(套)。
地層堆積
老關口遺址的地層堆積較為簡單,以T2解剖溝北壁為例進行介紹。
第①層:厚約0.1~0.65米。該層為耕土層,呈灰褐色,土質疏松,夾雜有較多植物根系。時代為近現代。第②層:厚約0~0.25米,距地表深約0.4~0.55米。黃褐色土,土質致密,夾雜有石渣,未出土遺物。時代為清末至近現代時期。第③層:厚約0.05~2.25米,距地表深約1.6~2.6米。為黑灰色煤炭渣堆積交錯多層黃色土夾雜大塊砂石堆積,出土少量青花瓷片及嘉慶通寶1枚。該層堆積為現老關口遺址平臺的墊土,時代推測為清代。該層下為山體基巖。
主要收獲
此次發掘的遺存為明清時期,揭露遺跡包括城門(CM1~CM3)、城墻(CQ1)、哨樓(F12)、營房(F13)、房址(F1~F11)、道路(L1~L4)、灰坑(H1~H7)、排水溝(L1~L3)、摩崖題刻等,探明了老關口是一處利用天然埡口結合人工鑿砌形成的較為封閉的集城防、道路及生活等設施于一體的關隘遺址,收獲頗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確認了成渝古道白市驛至來鳳驛重要節點老關口段的道路系統。
此次發掘共清理石板道、石碥道各兩段。石碥道均開鑿于山體基巖之上,遺址西側石碥道又名拖木槽段(L3),西連百家店、來鳳驛,東側石碥道又名金銀坡段(L4),東連走馬鎮、白市驛,道路北側山體崖壁鑿刻“險設天成”“巴縣西界”題刻。石板道(L1、L2)位于老關口遺址中心區域,均以石板鋪砌。以下以L1~L3及“巴縣西界”題刻為例進行介紹。
L1,開口于②層下,疊壓第③層。平面形狀呈條帶狀,由西向東平緩上升。石板多呈較規則的圓角長條狀,由西向東橫向鋪砌,板面較為光滑,偶見鏨痕。道路墊土即為遺址第③層堆積,其內出土少量清代青花瓷片。
L2,開口于③層下。平面形狀呈條帶狀,由西向東逐漸上升的階梯狀。石板為砂巖材質,呈長條狀,大多邊緣不甚規整,體量規格不一,板面經初步修整。墊土為黃褐色沙性土夾雜砂巖石塊堆積,出土零星青花瓷片,其下為基巖。
L3,又名拖木槽段石碥道。開鑿于低矮山體內,平面形狀呈條帶狀,由西向東呈階梯狀上升,西側底部開鑿排水溝。
“巴縣西界”題刻,位于L4北側崖壁東部。以楷書刻于減地開鑿的長方形淺龕內,上有龕額,下有龕臺,內刻“巴縣西界”,字體涂朱。兩側均有邊款,左題“巴縣知縣會稽朱鳳橒立”,右題“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一”。
![]()
L1俯視照
![]()
L2俯視照
![]()
“巴縣西界”題刻
二、發現的一批城防設施,確認了老關口遺址作為“關城”的重要性質。
老關口遺址清理了城門、城墻、哨樓、營房等城防設施,共同構成了老關口遺址的立體軍事防御系統。其中城門4座,分別為“古老關口”城門(CM1)、二道城門(CM2)、大城門(CM3)及小城門(損毀不存)。大城門、小城門分別位于遺址西北及西南側,二者之間以城墻(CQ1)連接,“古老關口”城門(CM1)、二道城門(CM2)均位于遺址東側,二者東西相距約20米。哨樓(F12)、營房(F13)各1座,分別位于遺址北側老草灣山頂及南側碉樓坡西南,均僅余基址。以下以CM3、CQ1、F13為例進行介紹。
CM3,地處天然小隘口,南北均為山體基巖。破壞嚴重,僅存城墩底部,原門洞可分為前、中、后三段。城墩北側現存內外兩層條石,外層條石均經修整,立面鏨刻細密豎條紋,底部有門枕石,可見海窩。南側僅保存底部條石及基槽,條石不甚規整,基槽鑿于基巖之上,東端保存有呈階梯狀的墻槽,原應放置城墩條石。石板道從其門洞穿過,主體被現代步道疊壓,僅兩端出露部分。
CQ1,連接大城門與小城門,墻體大多砌筑于兩道城門之間的山體基巖之上,現僅于山體臺地的斷坎處保存部分條石,均經初步修整,單層。據村民口述,原城墻可從大城門南側城臺向南砌筑至碉樓坡,向北經小城門延伸至老草塆,與兩側山體相連呈圍合狀。
F13,開口于表土層下,目前僅清理中部基址。基址平面形狀呈長方形,前部可見部分磚鋪散水。活動面呈灰褐色,上為垮塌的墻體堆積和瓦礫堆積。墻基以黃土夯筑,向下打破生土。據村民口述,該房址主體亦為黃土砌筑,原面闊三間,樓高三層。
![]()
CM3正射影像
![]()
F13正射影像
三、初步厘清了老關口遺址的歷史沿革及發展演變。
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出土遺物結合文獻記載等可將老關口遺址分為兩期。第一期遺存包括石板道(L2)、石碥道(L3、L4)、城門(CM1、CM2)、房址(F10~F13)及其附屬設施等。該期遺存主要開口于第③層下,堆積內出土嘉慶通寶1枚,F10墊土內出土明代青花瓷片。同時《璧山縣志》載“拖木槽關,在縣東南五十里,又名老關口,系巴縣、江津、璧山三縣交界之地,乃川東大道”,又載“雍正元年,奉文於所屬大道,安設六鋪,每鋪司兵四名、煙墩三座、哨樓一座、營房三間、官廳一間……拖木鋪、來鳳鋪……”,可知拖木鋪很可能設于拖木槽關即老關口內,此次發現的F12、F13分別位于老關口北側山體老草灣頂部及南側山體碉樓坡東南部,前者面闊一間,西可一覽拖木槽,后者面闊三間,東可遙望走馬。因此結合F12、F13所處的關鍵地理位置及形制特征,可判斷二者應為雍正元年修建于拖木鋪內的“哨樓”和“營房”。綜上該期遺存的時代下限不會晚于嘉慶元年,上限可早至明代。第二期遺存包括石板道(L1)、大城門(CM3)、城墻(CQ1)、房址(F1~F9)以及“巴縣西界”“險設天成”題刻2處。以L1、CM3、CQ1、“巴縣西界”題刻為代表。該期遺存主要開口于第②層下,出土遺物以清代中晚期至民國時期的青花瓷器為主,另采集有零星子彈殼。根據在此居住過的村民張顯明回憶,該區域房址及道路廢棄于20世紀60年代,綜合地層遺跡之間的疊壓關系,可知該階段的年代上限應不早于嘉慶元年,下限可至近現代時期。
價值意義
老關口遺址是縉云山脈最重要的埡口通道,是連接成渝古道東大路白市驛、來鳳驛的重要節點,古稱“成渝孔道重慶第一關”,具有極為重要的軍事及交通意義。此次考古工作證實了老關口遺址作為明清時期成渝古道溝通縉云山脈東西兩側白市驛和來鳳驛的重要歷史作用,其亦見證了明清時期成渝之間的商貿往來、人口流動、手工開發等盛景。發現的城墻、城門、營房、哨樓等設施形成了老關口遺址的立體防御系統,是老關口作為“成渝孔道重慶第一關”的實物載體,充分彰顯了古人利用險隘及地理形勝的軍事智慧。同時,老關口遺址是成渝古道百年來發展變遷的歷史縮影,承載了區域變遷的歷史記憶,為成渝古道后期展示利用、文旅融合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最后,老關口遺址的發掘始終貫穿了多學科合作的考古理念和方法,采取了歷史文獻學、口述史調查、考古調查與發掘、測繪、GIS多源異構數據融合與空間分析以及遺址復原研究等方式,為此后的古道路調查與發掘提供了范例。
(作者單位: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圖文來源于“中國文物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