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廣東臺山、陽江交界海域風平浪靜,陽光灑在海面上,誰也沒想到這片看起來平凡無奇的海底,藏著一艘沉睡了整整八百年的古船,這艘船叫 “南海一號”。
![]()
那時候沒人預(yù)料到它會牽動全國的目光,更沒人想到為了它,中國會在二十年后投入三億元將其完整 “請” 出海底 ,其中 1.5 億元用于整體打撈,另外 1.5 億元則用于 “水晶宮”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建造。
有人說這是 “燒錢”,有人說是浪費資源, 可當這艘南宋古船真正露出水面,看到船艙里裝的沉甸甸的歷史和文明的印記,那一刻很多人啞口無言。
一場 “撈錯” 的啟示
這艘船的發(fā)現(xiàn)是一個 “誤打誤撞” 的意外,那時國內(nèi)外聯(lián)合在南海尋找外國沉船,想找點金銀珠寶,可沒想到打撈上來是一堆中國古代的瓷器和金屬器物。
![]()
當時誰也沒意識到,這竟然是南宋時期的一艘對外貿(mào)易船。船上的文物雖然已被海水浸泡多年,但保存得相當完好,專家們認為這船不簡單,它背后可能藏著中國古代海上貿(mào)易的巨大秘密。
那時候,中國的水下考古剛剛起步,很多人對這門學(xué)問也并不了解。可一些有遠見的文博工作者已經(jīng)意識到,“南海一號” 是個大寶貝,它可能會改寫我們對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認知。
![]()
原來我們以為古代中國人主要靠陸路搞貿(mào)易,但這艘船告訴我們,海上那條路,早就熱鬧非凡。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越看越覺得,我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民族?我們曾經(jīng)走過的路,是封閉自守還是勇敢遠航?
打撈的不只是船,是一段沉睡的文明
發(fā)現(xiàn)歸發(fā)現(xiàn),可真正把船從海底撈上來那是另一回事,從 1989 年到 2001 年這艘沉船就像一座沉在海底的 “金山”,大家知道它重要,但沒人敢去動它。
技術(shù)上當時國內(nèi)水下考古幾乎是個空白,別說整體打撈就連水下作業(yè)都靠人力摸索。資金上預(yù)算一出,三億元人民幣立馬引來社會熱議。有人質(zhì)疑:這錢花得值嗎?就為撈一艘船。
![]()
但也正是在爭議中,國家文物部門頂住了壓力。他們反復(fù)論證、修改方案,最后決定,必須把這艘船完整撈上來。
不是簡單撈幾件文物,而是連船帶泥、帶文物、帶結(jié)構(gòu),一次性整體吊裝。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技術(shù)挑戰(zhàn),全國上下,文物專家、工程技術(shù)人員、潛水員、設(shè)計團隊,齊心協(xié)力干了四年,才最終實現(xiàn)了整體打撈。
那一刻,不只是船浮出了水面,更是中國水下考古真正站上了世界的舞臺。
三億換一船文物?
船打撈上來了,接下來最讓人期待的,就是看看里面到底有啥。
![]()
一打開沉箱,所有人都愣住了,瓷器密密麻麻地堆著,青白相間,各種花紋精致細膩,除了瓷器,還有金銀首飾、鐵器、銅器、香料、玻璃珠,樣樣都有。
這些東西來自當時中國多個地區(qū),種類繁多,說明當年的對外貿(mào)易早就形成規(guī)模,截至考古工作接近尾聲,共發(fā)掘出 18 萬件(套)文物,總數(shù)甚至超過廣東省博物館的館藏量。
重要的是這艘船本身就是技術(shù)的見證。船體采用的是福船結(jié)構(gòu),擁有多個水密隔艙,這說明早在南宋,中國的造船技術(shù)已相當成熟。不光能遠航,還能應(yīng)對長時間的海上運輸。相比之下,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造船還停留在粗放階段。
![]()
這些細節(jié)都不是教科書里能輕易讀到的,它們通過一船沉默的文物,講述了一個曾經(jīng)繁榮、開放、自信的南宋。
這艘船仿佛在告訴我們:我們祖先并不閉門造車,他們愿意走出去,與世界交流、做生意、傳文化。
人物背后的堅持:他們讓沉船重見天日
說到 “南海一號”,不能不提一批默默無聞卻極其重要的人,他們用幾十年的堅守,把一艘沉船從深海帶回了大家面前。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崔勇,作為較早提出整體打撈 “南海一號” 的專家之一,他在 2001 年首次潛下水進行考古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船體保存完好,若原地發(fā)掘必將造成損失,于是力推整體打撈方案。
![]()
他深知這項工程難度極大、社會壓力巨大,卻始終堅持:“這艘船不是我們的,而是屬于后代的。”還有那些潛水員,在 20 多米深、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海底,靠手感安裝鋼梁、挖掘海泥,每次下潛都面臨高水壓、海洋生物侵擾等多重危險,且單次水下工作時間僅能維持 40 分鐘左右。
整個打撈過程中,潛水員累計下水 3016 次,潛水時間達 19.8 萬分鐘,用常人難以想象的堅持為打撈成功奠定了基礎(chǔ)。
以及那些文物修復(fù)師、保管員、研究人員,他們一件件清理出文物,對每一件器物都像對待親人一樣細心,這些人不圖名利只想讓這段歷史被更多人看到。
![]()
可以說,“南海一號” 的成功,不只是工程上的勝利,更是信念和文化責任的勝利。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我們才沒有讓這個時代失去它應(yīng)有的記憶。
有些寶貝,不用賣錢也知道它值
三億人民幣,換來一艘沉船和 18 萬件文物,“南海一號” 讓我們重新看清了自己,從它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曾經(jīng)在海洋上的自信,也看到了一個文明國家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
![]()
今天的我們,可能過著快節(jié)奏的生活,常常忽略了過去,但正是這些沉在海底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中華文明的根不在地表,而是在每一段被時光掩蓋的記憶里。
三億買不來一段歷史,但可以把它從深海請回到人間,這艘船從寂靜的海底回到熱鬧的人間,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曾經(jīng)走得那么遠。
信息來源:
崔勇:第一代水下考古人,從沉船接通海上絲路2022-10-24 21:03·中國青年報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fā)掘項目;發(fā)掘單位: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項目負責人:孫鍵、崔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