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我才34歲
怎么就查出高血壓了?”
程序員小周(化姓)拿著體檢報告一臉困惑。他告訴醫生,工作日除了午休和上廁所,幾乎一直在電腦前工作直到晚6點下班,有時周末和晚上還要加班繼續工作,不知不覺間這樣的“久坐”狀態已經持續了7年。
像小周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現代生活中,“久坐”
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狀態
01
久坐:藏在身邊的“健康殺手”
久坐行為是指在清醒狀態下長時間坐著、斜躺著或者躺著的低能量消耗行為,比如常見的伏案工作、長時間駕駛、躺著刷手機或使用其他電子產品,都屬于久坐。
![]()
該圖為AI生成
有研究表明,久坐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及部分癌癥密切相關。久坐時血液循環減慢、心臟跳動頻率降低、心血管系統活力衰退、血管彈性減弱,易引發高血壓、血脂異常,甚至冠心病、腦卒中。

同時,久坐會減緩新陳代謝,熱量消耗變慢,多余能量轉化為脂肪堆積,不僅致肥胖,還會影響胰島素功能,長期可能發展為2型糖尿病。此外,久坐讓腰頸肌肉持續緊張,易引發腰肌勞損、頸椎病;關節潤滑液分泌減少,軟骨磨損加劇,增加關節炎風險。
面對久坐的風險
我們該如何解決呢?
02
步行:對抗久坐的“低成本神器”
南京市第一醫院運動關節科副主任蔣逸秋介紹,面對久坐的風險,步行是簡單有效的解決辦法。步行不僅能夠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有效緩解久坐帶來的肌肉緊張和關節僵硬。
![]()
此外,定期步行還能幫助控制體重,減少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更重要的是,步行是一種低沖擊、全身性的運動,幾乎適合所有年齡段和體質的人群,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實施且效果顯著的健康投資。
一項納入33萬成年人(平均56歲)的10年研究顯示:每周步行90~720分鐘的人,死亡風險降低27%~31%,預期壽命延長約6年。步行能增強心血管功能、加快能量消耗、促進關節潤滑液分泌,針對性改善久坐問題。
03
科學步行:找對“量”才有效
蔣逸秋介紹,步行并非“越多越好”,需結合自身情況。
一、不同人群的步行建議:
久坐人群:從每天以10-15分鐘、強度為“能正常說話”的速度步行開始,然后逐漸增加至每次30分鐘,每天1-2次。
健康成年人:每周需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約為每天快走8000-10000步,標準為每分鐘100-120步,心率比靜息狀態高20-30次/分鐘。
特殊人群:關節炎患者需選平坦路面;糖尿病患者飯后1-2小時步行并攜帶糖果(具體情況,需咨詢醫生)。
![]()
該圖為AI生成
二、步行的正確技巧
姿勢端正:抬頭挺胸,手臂自然擺動,腰部挺直,步伐適中。
選對鞋子:穿有厚度、彈性好、透氣的運動鞋,避免高跟鞋、拖鞋。
安全第一:選平坦、人少、光線足的地方,晚上穿淺色或反光衣物。
靈活調整:可走緩坡或快慢交替,增加趣味性。
04
堅持步行:把運動變成習慣
運動初期肌肉酸痛屬正常,可通過以下方法堅持:
固定時間:將步行安排在上班前、中午或晚飯后1小時,形成習慣。
尋找伙伴:約家人、同事同行,互相監督鼓勵。
記錄進度:用APP或手環記錄,根據數據調整運動量。
![]()
“健康不是一切,但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蔣逸秋提醒,數字化時代,久坐難避免,但每天步行能為身體“充電”。無需走太多,從每天多走10分鐘、1000步開始,慢慢積累,就會發現腰不酸了、精神好了,健康正悄然回歸。
動起來吧,讓每一步都通往健康!
內容來源 | 南京市第一醫院、健康南京
編輯 | 成萌
校對 | 侍文
審核 | 張瑋
![]()
點亮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