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中午,楊振寧逝世了,一代科學巨匠隕落,帶給人們無盡的哀思,一份深沉思念,留給了清華學子們。
![]()
陪楊振寧走過幾十年歲月的妻子翁帆,會如何訴說這天人永隔的痛呢?
《光明日報》刊登了翁帆的文字,她沒有出現在媒體面前,選擇用筆尖送別了她生命里的光,致敬丈夫“為人類的進步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面對摯愛離世,翁帆看起來語調平緩,卻極盡思念:“楊先生會在某顆星星上面,對著我們微笑。”
讀到這里,曾經質疑過他們的網友,默默留言請生者節哀。遙想當年,82歲的他遇見28歲的她,一起走過了20年。哪怕遭遇流言蜚語,翁帆至今都沒有后悔過:“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猶記得2004年,楊振寧結婚消息一出,頓時遭受各種非議,有人說女方圖錢圖名,有人評論這是老牛吃嫩草。
很多人不看好這段“充滿算計”的婚姻,卻沒注意到兩人對視時眼里的愛意,無論外界怎么評價,這對夫妻始終情比金堅。
楊振寧2015年參與《楊瀾訪談錄》的錄制,那時的他精氣神很好,在節目中對婚姻、對妻子感恩不已。
![]()
考慮到年事已高,楊振寧支持妻子在自己去世后另嫁他人,沒想到翁帆一開始無法接受這一點,后來她理解了,愛怎么會是占有?
發自內心想要對方幸福,這才是真正的愛,楊振寧有時會開玩笑說:“假如將來是這樣的話,你不要忘記告訴我一聲。”
2024年10月,有人拍到楊振寧102歲生日時的畫面,老先生拄著拐杖,在妻子和旁人的攙扶下緩緩走出酒店大門。
年老仍有相愛的妻子陪伴,是幸事一件,今年8月,同獲諾獎的李政道教授去世,令大家意外的是,楊振寧沒有出席追悼會,這又是為什么呢?
后來,媒體從何祚庥院士那里了解到了真相,楊先生在醫院靜養,翁帆絕不把這些信息告訴他,“這是對高齡老人的一種保護,不要刺激他。”
夫妻倆的一言一行,盡是對彼此的關懷和呵護,人有萬千心緒,最沉甸甸的牽掛落在了翁帆身上。翁帆伴隨著丈夫看清華園的晨光,亦能守在病榻前,為他守好人生最后一段時光的安寧。
這一生,楊振寧經歷過無數波折,更遭受過無數非議。1971年夏天,他第一次回到大陸探親,懷著對故土深沉的愛,他回美國后到處演講,告訴大家新中國有怎樣的變化,沒想到被美國反復“談話”。
![]()
70年代后期,楊振寧出任全美華人協會會長,大力呼吁中美建交,又被臺灣當局罵成“楊匪”。
當時,楊振寧在華人學術圈中極富影響力,正是他積極努力的發聲,才讓很多猶豫不決的海外科學家對新中國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帶動了更多人才回國貢獻。
2021年,諾獎評委會再一次聯系了楊振寧,需要“楊-米爾斯理論”的資料,這是他一大重要研究成果。大家充滿期待,難道教授要第二次獲獎了嗎?真獲獎的話,這一次就是以中國公民的身份了,可獲獎結果卻讓期待落空了,這也成了老教授此生的一大遺憾。
今年10月18日下午5點,清華大學布置好了楊教授的緬懷室,消息一出,師生們自發涌來。學校還專門開通了校外報備通道,允許校外人士進校吊唁。
很多人感嘆道:“教授生前就不擺架子,走后依然敞開懷抱,迎接每一個想來送別的人。”
科學館一樓119房間里,鮮花一束束擺放著,卡片一張張寫滿思念。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白發蒼蒼的老教授、年輕的學生、專程從外地趕來的人們……大家都想來看看這位科學巨匠最后一眼。
![]()
從這位物理巨匠身上,我們永遠可以找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力量,楊振寧這一生值了。
參考資料:《翁帆筆下的楊振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