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時拿起一瓶飲料,或是給孩子挑選喜愛的玩具,你大概率會被其塑料的顏色吸引——鮮艷的紅、明亮的黃、深邃的藍……
然而,這些好看奪目的顏色背后,卻藏著不少環保難題:它們大多來自化學染料與顏料,從化石資源中制備、上色過程能耗高、回收時又因配方各異難以分離;更棘手的是,部分色料還可能在使用或遺棄后緩慢釋放,給生態系統帶來風險。
不過好在,大自然給出了更巧妙的“上色”提示——結構色。在自然界中,孔雀羽毛、甲蟲鞘翅、蝴蝶翅膀的絢麗并非來自色素,而是來自微納結構對光的結構色。受此啟發,研究者嘗試讓可再生的纖維素衍生物在水中自組裝出手性液晶結構,使材料“自身的結構”反射出可見光色彩。
![]()
各種顏色的塑料制品
(圖片來源:作者AI生成)
染色思路的新轉變:從“顏料色”到“結構色”
我們平時看到的顏色大多來自顏料色,其顏色由顏料分子對光的吸收決定。但自然界中還有另一類顏色,叫做結構色。它并不依賴染料分子,而是由材料內部非常精細、規律的微觀結構對光的作用產生的。
當光進入這些有周期性排列的微結構時,會發生“相干散射”:某些特定波長的光會被選擇性反射出來,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鮮艷的顏色。孔雀羽毛、蝴蝶翅膀或甲蟲外殼上的絢麗色彩,都是典型的結構色。
![]()
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靠自身結構反光
(圖片來源:作者AI生成)
在物理學上,結構色的反射波長λ與幾個因素有關:
n:材料的平均折射率,可以理解為光在其中傳播的“速度環境”;
P:所謂的“螺距”,就是微觀螺旋結構轉一圈的厚度;
θ:光線進入時與螺旋軸的夾角。
它們的關系大致可以寫成一個簡化公式:λ≈n·P·cosθ。
這意味著,只要調節微觀結構的排列方式,就能改變材料所呈現的顏色。并且,結構色不會像化學染料那樣輕易褪色,耐久性更強,還能靈活調節,非常適合應用在新型顯示、涂層和防偽技術中。
有研究者發現,一種叫做羥丙基纖維素(HPC)的材料在56–60%等濃度水溶液中,可自組裝形成“層—層—層”的螺旋疊層微結構。螺距P決定反射中心波長:P越小顏色越偏藍,P越大顏色越偏紅。也就是說,只要改變濃度、溫度、添加劑等參數,就可以改變P,實現從紅到藍的色彩調節。
![]()
羥丙基纖維素的螺旋液晶結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檸檬酸的鎖色“魔法”:干燥后仍能保色的新突破
在以往研究中,脫水干燥導致的螺距塌縮是一大傳統難題。溶液一旦脫水干燥,水分揮發會導致體系收縮,螺距急劇減小并藍移至紫外,最終固態膜會變為無色透明,導致結構色消失。
近日,東華大學武培怡教授、侯磊副研究員課題組在《美國化學會·納米》(ACSNano)發表的一項工作對此做出了突破。
他們以羥丙基纖維素(HPC)為基體,引入了檸檬酸(CA)。這種物質可食用、可生物降解、且能提供多重氫鍵,能夠在干燥過程中“支撐并鎖定”手性液晶的螺旋節距,使顏色在固態下依然明亮,并且可隨配方線性調諧,覆蓋整個可見光譜。
![]()
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納米》的研究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為什么檸檬酸能“鎖色?該研究引入檸檬酸(CA)這一強多重氫鍵供體。量子化學分析顯示,與醇、胺等相比,羧酸與HPC的結合能更低,相互作用更強。實驗也證實,只有含羧酸基的小分子能在干燥后保留鮮艷結構色,吻合理論判斷。
機制上,檸檬酸分子通過與HPC的醚鍵、羥基形成氫鍵,在干燥過程中插入并支撐手性液晶層間,抑制螺距的塌縮,從而把反射波長穩定在可見光區。同時,隨檸檬酸含量增加,螺距可線性增大,實現顏色線性可調,實測能覆蓋約434–691nm的可見光譜范圍。
![]()
HPC/CA水溶液在空氣干燥前后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為提高結構色的飽和度與可讀性,該研究在配方中少量加入食用品級烏賊墨作為寬帶吸收體,削弱雜散反射,提升對比度,同時保持“可食用”特性。
![]()
用天然材料制備“結構色 HPC 塑料”的思路與優勢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更重要的是,這種材料還有利于加工。流變結果顯示,羥丙基纖維素-檸檬酸水凝體系呈剪切變稀特性(中段平臺+兩端剪切變稀),說明檸檬酸不破壞手性液晶形成并利于擠出/打印成形,為后續3D打印與注塑提供工藝基礎。
HPC的手性液晶自組裝提供了“結構生色”的基礎,檸檬酸通過強氫鍵在分子層面穩定并放大螺距,把反射中心固定在可見光區,實現無染料、線性可調、固態保色的結構色塑料。
從實驗室走向大眾生活:技術突破與應用前景
相比傳統實驗室演示性質的結構色材料,這項研究才真正讓它走向了“可用”。
首先,在性能上,HPC/CA塑料展現出媲美商用塑料的力學指標,抗拉強度最高可達72 MPa,楊氏模量達1.6 GPa。這意味著它不僅好看,還能夠滿足日常應用對強度和韌性的基本需求。
其次,在加工工藝上,這種材料與現有制造方式高度兼容,既可以像墨水一樣進行3D打印,也能通過注塑成型得到復雜三維結構,甚至還能在高濕環境下進行折紙式成型,干燥后固定形態。而配方中的檸檬酸含量可以直接決定顏色,類似于一個天然調色盤,同一批原料就能做出彩虹般的成品。
![]()
HPC/CA 塑料可通過 3D 打印、注塑和折紙等多種方式
加工成不同形狀和結構色圖案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而在循環與環保方面,這種塑料實現了閉環。服役結束后,只需加水攪拌即可重新變回溶液,干燥后又能得到幾乎相同性能和顏色的新材料;同時,它完全源于天然成分,在土壤中能逐漸降解,遠優于PVC等常見塑料。
未來,它的應用前景也相當廣闊:避免了有害染料,塑料材質的食品包裝和兒童玩具更安全;材料的濕度響應與角度變色特性賦予的額外功能,能讓其在防偽和傳感領域大有作為。
以羥丙基纖維素為基、借助檸檬酸的多重氫鍵“插層與鎖定”,研究者把液相中的手性液晶有序延續到固態,獲得線性可調、明亮穩固的結構色,同時將力學強度推到商用品質的區間,并與現有3D打印和注塑工藝順暢銜接。結構色不再只是實驗室的“炫技”,而是具備工程落地性的材料方案。
未來可期:顏色背后的綠色革命
或許你會疑惑,我們為什么要這么關心塑料的顏色?因為色彩從不僅僅只是裝飾,更牽動著資源消耗、環境排放與回收體系的復雜平衡。
從“顏色靠染料”到“顏色靠結構”,這一思路的轉變,實質上是把材料科學與可持續理念相結合,讓材料自身的微納結構去選擇性反射可見光,從源頭減少染料的生產與使用成本、毒性與回收干擾。
東華大學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是一項技術突破,更為“無染料、可降解、可回收”的彩色塑料提供了現實路徑,展示了未來綠色材料設計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Ma, Xu, et al. "Edible Structurally Colored Plastics."ACS nano(2025).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邵文亞(福建醫科大學副教授)、楊超(深圳理工大學、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