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中,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論調:“我們老百姓喜歡的書法如何如何。”仿佛這些發聲者自詡為老百姓的代言人,篤定自己深諳大眾對于書法的喜好。然而,這種以偏概全的說法,實則是對老百姓書法審美復雜性與多樣性的嚴重忽視。
小編因工作之便,有幸接觸過眾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老百姓,在與他們的交流和觀察中,深刻體會到老百姓對書法的審美絕非單一模式所能概括。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藝術瑰寶,在老百姓中間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但不同個體因成長環境、文化背景、個人經歷的差異,對書法的喜好和審美標準千差萬別。年輕人可能更傾向于現代感強、富有創意的書法作品,他們追求個性表達,樂于接受新穎獨特的藝術形式;而中老年人或許對傳統經典書法情有獨鐘,顏體的雄渾大氣、柳體的骨力勁健、趙體的秀逸遒媚,每一筆每一劃都承載著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與熱愛。因此,試圖用一種方式來代表老百姓的書法審美,無疑是一種過于簡單和片面的做法。
老百姓在書法審美上的可塑性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這種可塑性就像一張白紙,既有被精心雕琢成藝術杰作的潛力,也可能因缺乏引導而顯得雜亂無章。一個對書法僅有初步興趣的普通人,若能得到高手的悉心指點,從基本的筆畫結構學起,領悟書法的韻律與神韻,其書法水平便可能實現質的飛躍;反之,若長期處于無人指導的狀態,僅憑自己的摸索和隨意書寫,可能難以形成正確的書寫習慣和審美觀念。這就說明,老百姓的書法審美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對其進行定性。
在民間書法領域,印刷體與江湖體確實較為常見。印刷體以其規整、統一的字體風格,滿足了人們對于清晰易讀的需求;江湖體則以其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特點,吸引了一些追求個性表達的人。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民間書法就只有這兩種形態。事實上,在民間有成千上萬的人在臨摹歐顏柳趙等傳統書法大家的作品。他們一筆一劃地揣摩古人的筆意,感受傳統書法的魅力,努力傳承和弘揚著中華民族的書法文化。這些人的存在,進一步證明了民間書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任何試圖給民間書法貼上單一標簽的做法都是不準確的。
書法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其多元性和包容性。無論是陽春白雪的高雅之作,還是下里巴人的民間書寫,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應當尊重每一位老百姓對書法的個人喜好和審美選擇,而不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定義和代表他們。
在今后的討論中,我們應摒棄“我們老百姓怎樣”這種片面且不準確的表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眼光和藝術追求。讓我們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欣賞和接納老百姓書法審美中的各種可能性,共同推動書法藝術在民間的繁榮發展,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