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來說,寫《自畫像》作文本來是個認識自己、表達自己的好機會。與其在作文里打造一個 “完美人設”,倒不如實實在在地面對自己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就比如說,眼睛可能不大,可眼神里透著對知識的好奇;性格也許不夠外向,但是總能耐心聽朋友傾訴煩惱。這些實實在在的小細節,可比那些沒什么實質內容的贊美有力量多了,也能讓作文更有能打動別人的溫度。
說到底,一篇好作文,從來不是追求那種方方面面都完美無缺的狀態,只要能寫出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真實就夠了 。
![]()
有個初中女生,在《自畫像》作文里這么描述自己:“我有水汪汪的大眼睛,圓圓的臉蛋像蘋果一樣可愛。” 她還在作文本旁邊畫了一幅手繪肖像,畫里的女孩眼睛明亮,牙齒潔白,笑起來特別甜,完全就是那種標準的 “理想型” 模樣。
可這份看著 “圖文并茂” 的作業,老師卻說自己 “沒勇氣看完”,最后給批了個 “太自戀” 的評語,直接打了 0 分。
老師這么評判,是因為這個女生真實的樣子,和作文里描述的、畫里畫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作文里一點對自己客觀的觀察都沒有,全是在刻意拼湊那種完美人設。
![]()
就比如說性格吧,光寫 “開朗、善良、受歡迎” 這些詞,卻沒有一件具體的事兒來證明;說到愛好,也只是泛泛地講 “喜歡讀書、熱愛學習”,一點自己的真實體驗和細節都沒有。
整篇作文感覺就像是一份千篇一律的自我包裝,根本不是真心在表達自己 。
很多人可能覺得她只是“自戀”,但我看到的是一種更普遍的現象——我們很多孩子在表達時,失去了真實感,失去了表達真實的勇氣。
這就像我們用美顏相機久了,突然忘了自己原本的樣貌。
孩子們不是不會寫真實,而是不敢寫真實。因為他們潛意識里覺得,交上去的作文應該是個好學生的模板——愛學習、性格好、形象佳。
我們的作文評價體系有時過于強調“正能量”,卻忽略了“真能量”。一個孩子寫自己如何戰勝懶惰,遠比寫自己與懶惰和解得分高;寫自己多么熱愛閱讀,遠比寫自己其實更愛打游戲但要強迫自己學習來得安全。
![]()
我們教了太多怎么寫得好,卻教得太少怎么寫得真。修辭手法、好詞好句都有模板,但如何觀察真實的自己、如何誠實地表達感受,這些反而成了教學盲區。
![]()
那個作文得了 0 分的女生,問題不只是寫得太不真實,關鍵是她缺乏審視自己的能力。
![]()
她沒辦法客觀地說說自己長啥樣,也沒法具體講講自己是什么性格。這可能是因為從來沒人教過她,怎么像觀察別人那樣觀察自己。
![]()
這種審視自我的能力,其實是文科教育里特別寶貴的東西。
這不是簡單的誠實,而是一種深刻的認知能力。
有了這種能力,就能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能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還能準確把這些表達出來。
不是孩子太虛榮,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讓孩子覺得足夠安全,敢把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展示出來?
有沒有教給他們觀察自己、了解自己的辦法?
![]()
有沒有讓他們明白,一篇作文的價值,不在于打造一個完美形象,而是在于展現自己真實的思考過程?
真正的教育,或許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你眼睛雖然不算大,但里面透露出的好奇光芒,比你想象出來的 “水汪汪大眼睛” 要迷人得多。
因為那里面,有著只屬于你的、真實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