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推出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的第三部《走讀》兩年后,99歲高齡的黃永玉先生駕鶴西去,“無愁河”的浪游就此戛然而止。《走讀》仍保持了與前兩部《朱雀城》和《八年》一致的圖文并茂的風格,封面仍是作者手繪的小說主人公張序子漂泊江湖、落拓不羈的浪子形象,那個身形瘦小的“漢子”躍然紙上。如今,人們只能沿著這條文筆和畫筆開掘的“大河”溯流而上,任一路上跌宕叢生的險象和盛景重又撞入眼簾,心中蓄滿對那個從不言愁的“老頑童”的無限懷想。
![]()
“無愁河”的由來
“無愁河”是一個虛幻而又實在的命名。世間本無這條名叫“無愁”的河流,是黃永玉用生命、智慧、才華和善念、誠意、勤勉犁開了河床,時代大潮隨之洶涌而來,氣勢逼人,幾欲裂岸。這條河的主人縱浪其間,載沉載浮,順勢而為,在波峰浪谷之間顛簸出沒。
我們眼見這個小小的“浪蕩漢子”從“朱雀城”出發,穿越戰爭的烽火硝煙,在“走讀”中完成了獨屬于張序子的“成人禮”。“無愁河”是一條圖文之河、記憶之河、心靈之河,大河奔流,承載著黃永玉的國愁、鄉愁、家愁,也在波翻浪涌之中滌蕩洗刷著作者心頭的萬般愁緒。
“無愁河”像一面鏡子,映出黃永玉歷經的憂患,明明是苦多樂少,何言“無愁”?在黃永玉筆下,所謂“無愁”,并非刻意擺出的“以苦為樂”的敘事姿態,當作者將親歷的“生存之艱”“存在之煩”“命運之悲”付諸小說的“語流”時,那些尖銳鮮明的身心痛楚、離情別緒、愛恨情仇,不斷在記憶中翻騰、沉積、發酵,如今從心海中打撈起的,竟是這樣的文字,那些具體的“愁事”和“愁緒”已經在精神層面被克服,化作血肉骨骼的一部分,索性就命名為“無愁”吧。
![]()
黃永玉90歲自畫像
圖源:央視網微信公眾號
黃永玉對于“愁”的這種哲學觀照和文學處理方式,彰顯了他的人生智慧和豁達心態,這與阿Q式的回避和取消“愁”“苦”“痛”“敗”等一切人生負面遭際的做法大異其趣。作者在將近期頤之年回望來時路,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俯瞰和超越的視角,這是苦難歲月的恩賜,也是個人修為的結果。
恰如黃永玉那幅廣為人知的自畫像——十數莖茅草般的亂發植于光光的頭皮上,缺了一顆牙齒的大嘴咧笑擠占了大半張臉,眼睛僅剩一條縫,兩只橫向發展的招風耳更將比例失調的面部拉扯得變形——這張極盡夸張和不憚自嘲的“丑臉”恰恰呈現的是一副“笑模樣”,堪稱遺貌取神而又形神兼備的杰作。人間滄桑、世態炎涼烙刻在他身心的傷痕閃爍于“笑顏”之間,令人忍俊不禁,且笑且自揮淚,這是笑出的淚,也是被淚光照亮的笑。黃永玉的人生以及給人的觀感,正如其所言,“活像滿滿一碗調和了蜜糖的痛苦的眼淚”,苦澀至極!甜蜜至極!
“無愁河”里的密集光點
閱讀“無愁河”,有兩個難點,一是對于這部文字浩繁的多卷本長篇小說,我們無從提取中心思想,也無法三言兩語加以概括解讀。因為黃永玉采取的不是那種主題精練集中的慣常寫法,這是一部細節大于觀念、理性寓于感性的小說,密集的人物隨著張序子的行蹤不斷涌現,把“無愁河”變成了一條人潮涌動的大河。烙印在黃永玉記憶中的人物都那么重要(否則他何以記得且歷時久遠仍清晰如昨),那么鮮活(真正“是其所是”“各美其美”),他們與張序子邂逅同行、周旋博弈,分不出主角、配角,每個人物身上都寄托著作者關于人生的主旨表達,每個人物都是一個耀眼的“光點”,密集的“光點”交相輝映,如同河面泛起的粼粼波光。“無愁河”風景之流光溢彩、宏闊壯觀,正在于每個“光點”都貢獻了“異彩”,沒有哪一滴水可以代表整條河,“無愁河”的“意思”和“意義”都在這條河里——每滴水都不可或缺,每段話都值得細細品味。
數百個人物紛至沓來,讀者如果沒有超強的記憶力,要記牢、記準他們的名字以及彼此的錯綜關系談何容易?這也是閱讀“無愁河”的第二個難點。黃永玉給出的辦法是忽略名字,栩栩如生的故事和場景,故事中人的音容笑貌、舉止行動、悲歡離合、愛憎怨念,這些具體有聲的流動的畫面自然而然會留駐在腦海里。這是畫家擅用的形象記憶法,黃永玉親繪的插圖,再現了搖曳多姿、活色生香的生命情態,插圖描繪的形象、定格的瞬間確實印證了圖文“疊加”的記憶和呈現效果。
盡管如此,很多人物的名字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忽略的,因為黃永玉為人物“命名”并非信手拈來,有其特殊用意,比如主人公序子為何姓張?其緣由深藏著一個悲傷的故事,沈從文《來的是誰》是一部只完成了開頭部分的長篇小說,主要敘述黃永玉家事,言黃家本姓張,祖上因避禍逃往云南,再回湘西時,已改為黃姓。黃永玉在“無愁河”中讓序子“認祖歸宗”,因之他的祖父、父親、弟弟以及伯伯、滿滿(湖南方言中指叔叔)們便都冠以張姓,姓氏的背后藏著一個家族的苦難記憶。沈從文還有一篇《一個傳奇的本事》,寫的是黃永玉父母的逸事和家鄉的史事,可與“無愁河”對照閱讀,從中看出兩者的互文性和文字間的參差錯落。父母一代的悲情、愁苦如此沉重,如此漫長,漂泊在外的張序子無從得知,如今的追述也止于平淡。序子對父母的懷念就在這些平常至極卻又刻骨銘心的記憶里激蕩回旋,他將父母的悲愁砌進自己的身心,這種親情陪伴支撐他一路前行。
“無愁河”里的情深義重
除了父母,張序子從長輩、鄉賢、老師、同學、發小、朋友以及三教九流的有緣人那里收獲良多,形形色色的人從正反兩方面給他教益,那些情感的撫慰,心智的激發,那些彼此回報的“愛”,終將復仇的“憎”,都成了助力序子成長、成熟的“營養劑”和“催化劑”。序子在家鄉打下的“人之初”的“底子”,激勵他行正義之事,做有德之人,任何時候都能抵御邪惡誘惑和苦難打壓。王伯是序子“童年的守護神”和“人生的導師”,當他孤身一人遠走天涯時,常會問自己:“遇上這種毫無反抗掙扎余地場合,王伯會怎么對付?”大概有此一問,他才會更明智,更果敢,更有應對的底氣吧。
序子不乏王伯這樣在虛實兩個層面可以請教、求助的人,比如沈家兩位表叔,沈從文和沈荃,在“無愁河”中他們名叫孫茂林和孫得豫,兩兄弟一文一武,在社會上艱難立足,闖出一片天地,他們關心表哥一家的生活,對黃家的幾個表侄多方關照和提攜。沈從文曾給巴金、汪曾祺等人寫信,幫黃永玉在上海找工作,也因表叔的召喚,黃永玉最終決定攜家北返,從香港回到北京。沈家和黃家悲歡與共,相互扶持,走過漫長的歲月。
黃永玉對沈從文的崇拜溢于言表,在他眼里,二表叔是個不可思議的天才,“孫猴子似的,石頭里蹦出的學問。一個小學都沒畢業的孩子可以混成個大作家。學問的源頭在哪里?打磨任何一件重器都需要空間時間,這沒有道理嘛!”對于這位鳳凰“出品”的“人中龍鳳”,黃永玉心中充滿“與有榮焉”的驕傲。他最喜歡表叔的《長河》,最大的遺憾是“可惜太短”,《長河》沒有達到計劃中的長度,最終停滯在未完成狀態。黃永玉開創“無愁河”,一個隱秘的初心,或許是為了激活和接續“長河”,他將《長河》視為創作的“基準”參照和力爭超越的“標高”。“無愁河”是黃永玉呈給表叔的作業,他想著“表叔如果看到了,他會在旁邊寫注,注的內容可能比我寫的還要多”。就其本質而言,“無愁河”是叔侄二人共同推出的“大河小說”。
誰也無法確知還有多少在沈從文心中盤桓已久卻并未落筆的“斷簡殘篇”,從此沒入了虛無。黃永玉沒有等來沈從文自撰的家族“傳奇本事”,“從文表叔仿佛從未有過弟弟妹妹。他內心承受著自己骨肉的故事重量比他所寫出的任何故事都更富悲劇性。他不提,我們也不敢提;眼見他捏著三個燒紅的故事,哼也不哼一聲”。在沈從文逝世后,黃永玉終于按捺不住言說的沖動,從一個晚輩表親的旁觀角度,寫就《這些憂郁的碎屑》,那些沉積已久的時間“灰燼”和情感“碎屑”在“無愁河”里又一次被攪動起來,黃永玉用自己的發聲方式審視“悲愁”,叩問命運,一字一句鑿著胸中的塊壘。
張序子似乎命中注定走上藝術之路,他中學五次留級,不得不離開學校,只好用無師自通的剪影手藝“混飯吃”,他迷上了木刻,好不容易攢就第一套木刻工具,發奮練習,開始有作品在當地的抗戰報紙上發表,得到人生第一筆稿費的那一刻,興奮和忐忑的心情無以言表。他能進“戰地服務團”做抗戰宣傳工作,也是靠木刻、繪畫打開局面,畫報頭,畫街頭宣傳畫,畫舞臺劇海報,他都興致勃勃、愉快勝任。
到上海后,他結識眾多藝術家,參與“全國木刻展覽”的布展,自己的作品也入選并成功拍賣。從此以繪畫、木刻謀生,在藝術界聲名鵲起。自學成才的張序子繼續在“走讀”中磨煉和提高技藝,得到師友們的啟迪、點撥、現身說法乃至手把手地傳授,這些與張序子有交集的重要人物,很多是其生命中的貴人和畏友,在“無愁河”中以實名出場。他的“朋友圈”云集了漫畫家、木刻家、雕塑家、小說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戲劇家、舞蹈家、報人、編輯等,涵蓋了眾多文藝門類。序子身處其間,如魚得水,他們互相觀摩、彼此切磋,也在爭論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序子所期許的不僅是畫技的進步,更有人格的完滿,境界的提升,能夠與這些“真人”“奇人”“能人”探討藝術和人生的真諦,一起做些對“文化”——我們的“精神原鄉”——極盡“溫存”的事,對張序子來說可謂得償所愿。
在“無愁河”中,木刻刀和畫筆是張序子安身立命的“利器”,藝術創作更是其撬動個人命運杠桿的支點,愈到高階段位,愈見出藝術對心靈的滋養、撫慰和救贖作用是多么難能可貴。在《永遠的窗口》一文中,在有窗無光、令人窒息的陋室中,黃永玉用畫筆在墻壁上打開一扇舒展眼目、放飛心情的窗戶,有了這扇“窗”,一切便大為不同,主人如置身花園,呼吸之間似嗅到噴吐的花香。其實,類似的“藝術之窗”在“無愁河”中比比皆是,層出不窮,隨時疏導著漫漶的“愁緒”,使之變成養護河床的“材料”。“無愁河”這部巨著就是黃永玉留給讀者的“大愛之窗”“大美之窗”,是教給我們“何以解愁”的“秘籍”,讓每個人的生命都流成一條“無愁河”。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齊物論視域下當代中國小說物敘事研究(1978—2022)”(22BZW167)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楊陽
新媒體編輯:常暢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