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63歲的陳大叔因劇烈胸痛被送入急診室。心電圖顯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血壓持續下降。醫護人員立即進行緊急搶救,通過藥物暫時穩定了他的生命體征。
冠脈造影顯示,他的前降支血管有超過95%的狹窄。主治醫生向家屬說明,必須立即進行介入手術放置支架,否則隨時可能發生致命性心梗。
蘇醒后的陳大叔得知需要放置支架,表現得十分抗拒。他想起鄰居老王放置支架后總是抱怨體力不佳,而且支架放置后血管今年又再次堵塞。
![]()
更讓他猶豫的是,他還曾在網上看到不少關于"支架手術將被淘汰"的傳言。
面對醫生的勸說,陳大叔陷入糾結,這條堵塞的血管,究竟該何去何從?關于心臟支架的質疑和傳言,真是如此嗎?
一、放了支架,還能活多少年?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心臟支架手術是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救命稻草”,冠脈動脈狹窄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血液無法正常運行,大腦、各臟器會因此而缺血缺氧,通過放置心臟支架可疏通堵塞的血管,讓機體恢復血供。
![]()
至于放了支架可以活多少年,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主要與2個方面相關。
一是患者病情的復雜程度,心臟支架是改善血管重度狹窄的問題,但對于這類患者來說這可能只是病情的一個部分。一些患者身上會合并其他疾病,自身身體素質較差等,這些都會影響后續的恢復。
二是與技術進步相關,早期心臟上的手術都是大手術,風險也比較大。但是隨著醫療手段的進步,現在心臟支架這類的手術都已經是微創介入手術了,創口很小,術后患者也可以正常生活,完全不影響。
![]()
二、心臟支架是被國外淘汰的技術?
網上還有個傳得沸沸揚揚的說法稱國外已經淘汰了心臟支架手術,只有我國還在使用。
這個說法并不可信,美國心臟支架的使用率很高,就連他們的總統在心臟病發后也會使用支架,美國每年約會進行10萬例心臟支架手術。除美國外,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廣泛應用心臟支架手術。
唯一不同的一點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現在臨床對于心臟支架的使用會更加謹慎,但并沒有淘汰該技術。
![]()
除了心臟支架術外,臨床上還有藥物球囊、抽吸血栓等手段,其中藥物球囊適用于冠脈部分狹窄的患者,在打通血管的同時又無需植入支架;
抽吸血栓技術,則適用于血栓負荷重的患者,該技術在臨床上應用多年,在抽吸后患者往往還需要植入支架來保持血管暢通,因此也沒有所謂“抽吸術代替支架手術”這一說法。
此外,臨床上還有激光、震波球囊、冠脈內溶栓等技術,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
三、安裝支架后還能取出嗎?有無使用期限?
心臟支架的厚度在0.08~0.1mm之間,植入后會隨著血管內皮生長愈合,與之“長在一起”,所以一旦植入心臟支架就無法取出。
理論上來說,只要支撐處的血管不再次發生狹窄,可以終生使用。但極少數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血管內增生,斑塊會透過支架長到血管內,約有3~7%的患者在放置支架后發生了再狹窄,這類患者就需要再次處理。
![]()
很多人擔心做完這個手術后不能做核磁共振,其實這是個誤區。
近年來臨床上應用的支架多為弱磁性、無磁性的鈷鉻、鎳鉻、鉑鉻等材料,不會影響核磁共振檢查。
但是,在做檢查之前要先告知醫生,由醫生確定支架的型號和材料,最終確認安全性。
![]()
四、放了支架后,血管通了就萬事大吉?
還有些人則對心臟支架有盲目的信任,認為放完支架后就萬事大吉了,可以該干嘛干嘛了。這個想法也不正確,支架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在放置支架后不改變原先不良的生活習慣,仍然有可能發生再狹窄。在術后,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1、遵醫囑服藥
術后患者需要遵醫囑進行抗血小板治療,服藥可預防血液在支架表面形成血栓,對預防再狹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是使用藥物聯合治療,通常需要堅持6~12個月,具體的喲遵醫囑。
![]()
2、適當運動
患者在術后可適當進行運動康復,注意運動前要由醫生進行運動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
3、調整好心態
一些患者對于心臟支架有較大的抗拒感,術后會長時間處于害怕并發癥、猝死等焦慮情緒下,針對這些問題,患者要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睡眠。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