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全球芯片產業的分工幾乎是固定的:美國專注設計,亞洲負責制造,美國人提供創意和架構,亞洲工廠則承擔繁重的生產任務。
![]()
這樣分工的好處是效率高、成本低,整個產業鏈運轉順暢,但這一切在2022年后出現了根本性變化。
隨著《芯片與科學法案》的推出,美國明確表示,不再滿足于只做“設計中心”,而是要全面掌握制造環節,把芯片產業重新“拉回美國”。
這項法案的核心目標,是讓美國重新建立從設計、制造到封測的完整半導體產業鏈。
![]()
換句話說,美國想要一套“閉環系統”,能在本土完成所有關鍵環節,不再依賴臺灣、韓國或中國大陸的制造能力...
美國要“自己造芯”的大動作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美國政府拿出了約527億美元的補貼,用來吸引全球頂級晶圓廠落地建廠。
![]()
臺積電和三星是美國最倚重的合作伙伴,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投資建設的工廠,計劃生產4納米和2納米的高端芯片。
三星則在德克薩斯州擴建晶圓廠,目標同樣是先進制程,這兩家企業的加入,直接決定了美國能否在技術上與亞洲競爭。
不過,有工廠還不夠,美國還要確保生產出來的芯片有市場,英偉達、高通、AMD等美國本土設計公司,成為天然的客戶群體。
![]()
比如英偉達新一代AI芯片Blackwell,正是在美國新制造體系下誕生的標志性產品,與此同時,美國也在補齊產業鏈的“末端”環節。
臺積電計劃在美國設立封裝和測試工廠,本土企業安靠公司也參與其中,確保整個生產過程都能在美國本土完成。
這場布局并不是一時的政治表態,而是一場長期戰略調整,美國希望通過產業回流,重新掌控芯片供應鏈的命脈,防止在關鍵技術上受制于人。
![]()
過去,美國只掌握設計和架構的主導權;如今,它要連生產制造的核心環節也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如果這套計劃能完全落地,全球半導體格局將被徹底改寫,亞洲的制造中心地位會受到挑戰,而美國將從“設計強國”轉變為“制造強國”。
這意味著,未來芯片產業的競爭,不再只是技術的較量,更是國家實力和供應鏈控制權的全面對決。
![]()
燒錢、搶人,美國的半導體“煉廠”
要讓這套龐大的芯片制造體系在美國運轉,首先得燒錢,而且是天文數字級別的投入,臺積電在亞利桑那的工廠項目,總投資高達1650億美元,相當于它未來四年的全部資本支出。
![]()
三星也不落后,在德州砸下了370億美元,這些巨額資金的目標很簡單——讓高端芯片真正“美國制造”。
錢能買設備,但買不來人,美國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缺人,幾十年的產業外移,讓美國幾乎喪失了芯片制造的人才體系。
既沒有熟練工,也缺有經驗的工程師,為了補這個短板,美國直接從源頭上“借人”。
![]()
臺積電派出3000多名工程師帶著家人赴美,他們不僅要負責建廠、調試,還要手把手教美國團隊怎么生產芯片,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次徹底的技術轉移。
但這場轉移的代價并不小,美國的基礎設施遠沒有亞洲完善,芯片制造需要穩定的電力、充足的水源和高效的物流,但美國工地常常因為缺工、供水不足、材料延誤而停擺。
項目延后、成本暴漲幾乎成了常態,連臺積電內部都為此爭論不斷,創始人張忠謀多次公開反對赴美設廠,認為這樣做風險太高、回報太低,美國的制造環境并不適合先進制程。
![]()
即便如此,臺積電依舊在繼續推進,更引人注意的是,它在今年2月的時候,首次把董事會會議搬到美國開,這是它成立37年來第一次。
這個動作被外界視為信號,臺積電的戰略重心可能正在向美國傾斜,有人戲稱它不再是“臺積電”,而是“美積電”。
雖然這話夸張,但確實揭示出一個事實:美國的“芯片回流”戰略,正在實實在在地改變全球產業格局。
![]()
對美國來說,這一步意義重大。它不僅想奪回制造能力,更希望把整個高科技產業鏈重新抓在自己手里。
從資金、人才到政策,美國正在用國家力量重建一個屬于自己的半導體生態。
能動但“太費油”的機器
事實上,這幾年美國推動的“芯片本土化計劃”已經不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開始動起來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偉達的Blackwell芯片,它的晶圓已經在亞利桑那的臺積電工廠量產。
![]()
這說明,美國終于在高端芯片制造上邁出了關鍵一步,不再只依賴亞洲的生產線,不過,目前這套體系還不完整。
晶圓雖然能在美國生產,但封裝和測試依然得送回臺灣,也就是說,美國的芯片制造還沒形成真正的閉環。
臺積電的計劃是,到2025年在美量產4納米芯片,2028年挑戰2納米,配套的封測廠也會陸續建起來。
![]()
只要這個環節補齊,美國的“全流程造芯片”目標才算真正實現,問題在于,成本太高,業內估算,在美國造芯片的總體成本比在亞洲貴30%左右。
原因很直接:人工貴、供應鏈不成熟、基礎設施效率低,簡單講,美國能造,但代價太大。
機器是開動了,可運行成本驚人,這讓商業競爭變得非常困難,對比之下,臺積電、三星在亞洲的產線更成熟,成本更低,交付效率更高,美國短期內還追不上。
![]()
所以,這個“芯片本土化計劃”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要讓美國芯片比亞洲更便宜,而是要讓美國的科技體系更安全、更獨立。
它想改變競爭的重心,從“誰設計得更強”,變成“誰的供應鏈更穩”。這也是美國政府不斷砸錢補貼的原因。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走另一條路。美國在補短板、建生態圈,中國則在攻克核心技術,比如EUV光刻機、先進材料和設備。
![]()
只要中國突破制造環節的瓶頸,再加上龐大的市場和完善的產業鏈,就會在全球芯片格局中獲得更強的話語權。
未來的半導體競爭,不會是誰一家獨贏,美國在追求掌控力,中國在追求自主性,一個在拼“戰略安全”,一個在拼“技術突破”。
雙方的競爭將長期存在,范圍覆蓋設計、制造、供應鏈穩定性等多個層面,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開場,真正的較量,才剛開始。
![]()
參考資料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