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的中衛,我們的“十四五”系列報道②|海原:特色產業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十四五”以來,海原縣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以全產業鏈思維重塑農業格局,讓小番茄、馬鈴薯、小雜糧等傳統產業煥發新生,不僅成功打開了國內外市場,更帶動了千家萬戶在家門口就業、持續增收。
小番茄“映紅”致富新路徑
記者走進寧夏藝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分揀大棚,一幅忙碌而有序的畫面映入眼簾。一顆顆圓潤飽滿、色澤誘人的小番茄,在傳送帶上歡快地“奔跑”,經過工人的熟練分揀、清洗、裝箱后,被整齊地碼放在一旁,等待著發往全國各地。
![]()
游客在海原縣高原冷涼番茄標準化生產基地里采摘小番茄。(資料圖片)
關橋鄉羅山村村民胡秀紅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她感慨地說:“年紀大了,外出打工困難重重,現在在家門口的這個分揀大棚里干活,一天能掙100多元,還能照顧家里,心里別提多踏實了。”在家門口就能實現收入穩定,這讓胡秀紅的生活有了實實在在的保障,也讓她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據了解,寧夏藝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之所以能為村民提供這樣的增收機會,源于企業對品質的執著追求。公司積極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展開深度合作,借助科研力量引進優質小番茄品種。同時,充分依托海原縣富硒土壤和晝夜溫差大的天然優勢,在種植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培育出了甜度高、果肉緊實、耐儲運的特色小番茄。這些小番茄一經推向市場,便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來自山東青島的客商李玉秀對海原的小番茄贊不絕口:“這兒的果子品質好、口感佳,在我們當地市場反響非常不錯,每次我們采購多少就能銷多少,完全不愁賣。”正是憑借著過硬的品質,海原小番茄成功打開了全國市場,銷售網絡不斷擴大,品牌知名度也日益提升。
如今,小番茄已成為海原瓜菜產業中的一顆“新星”。目前,全縣瓜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其中小番茄的種植面積達2700畝。為進一步推動小番茄產業發展,海原縣采用“鏈主企業+訂單種植”模式,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與農戶簽訂訂單,確保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穩定,降低農戶的市場風險,提高他們的種植積極性。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縣小番茄的年產值將實現6300萬元。
馬鈴薯變身“金疙瘩”
在海原縣的農業版圖中,馬鈴薯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是當之無愧的傳統優勢產業。長期以來,它不僅是海原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曾經的海原馬鈴薯產業面臨諸多困境,種薯退化問題尤為突出。由于多年連續種植,且缺乏科學有效的選種和繁育體系,種薯逐漸受到病毒侵染,導致種性退化,產量大幅降低,品質也大不如前,嚴重制約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
種植戶展示新品種馬鈴薯。(資料圖片)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海原縣下定決心,大力構建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縣里積極投入資金,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引進先進的脫毒技術和設備,建立起了專業的種薯繁育基地。在繁育過程中,嚴格按照科學標準和流程進行操作,從脫毒苗的培育到原種、一級種的生產,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確保種薯質量。同時,為了提高農戶使用脫毒種薯的積極性,縣里每年免費向農戶發放3萬畝以上脫毒種薯。通過這些努力,全縣脫毒種薯覆蓋率超過90%,從源頭上保障了馬鈴薯“種得好”,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解決了種薯問題,海原縣又將目光投向馬鈴薯精深加工領域。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縣先后建成2個淀粉加工廠、4個粉條加工廠。這些加工廠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將新鮮的馬鈴薯進行深加工,轉化為雪白的精淀粉和各式粉條,大大提高了馬鈴薯的附加值。海原縣瑞豐馬鈴薯制品有限責任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司經理張杰介紹:“我們公司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和設備升級投入,年加工馬鈴薯淀粉超2.5萬噸。現在,我們正致力于建立綠色農產品追溯系統,通過這個系統,消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產品從種植到加工的全過程,讓大家吃得更加放心。”同時,公司還積極借助互聯網平臺,拓展銷售渠道,與全國各地的商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逐步打造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如今,海原縣馬鈴薯產業在種植加工兩端協同發力下,實現了華麗轉身。年加工轉化鮮薯達34萬噸,曾經普通的馬鈴薯真正變成了富民增收的“金疙瘩”。它不僅鼓起了農戶們的“錢袋子”,也為海原縣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小雜糧打出全鏈牌
在海原,小雜糧產業正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創新的發展模式,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近年來,海原縣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瞄準“綠色、有機、富硒”市場定位,致力于將小雜糧產業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優勢產業。
![]()
海原小雜糧產品。(資料圖片)
為了提升小雜糧的種植水平和品質,海原縣積極探索創新種植模式,采用“基地+技術+院所+企業+農戶”的合作方式,將各方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科研院所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和新品種研發,為小雜糧種植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企業發揮其市場敏銳度和資金優勢,負責農產品的收購、加工和銷售,確保小雜糧能夠順利進入市場;農戶則按照標準化種植要求種植小雜糧,并通過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學到先進的種植技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
在科技的引領下,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一系列先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小雜糧種植的各個環節。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有效提高了小雜糧的產量和品質,還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實現了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不同土壤的養分含量和小雜糧的生長需求,精準地提供肥料,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又避免了土壤污染;綠色防控技術則利用生物、物理等方法防治病蟲害,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保障了小雜糧的品質安全。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海原縣建成了超25萬畝標準化示范種植基地,全縣小雜糧總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這些示范基地成為展示小雜糧種植新技術、新品種的重要窗口,也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樣板。通過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小雜糧種植的行列中來,推動了小雜糧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產業鏈的延伸是海原縣小雜糧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為了提高小雜糧的附加值,海原縣加大了對小雜糧加工產業的投入,建成了年加工能力1.5萬噸的小雜糧加工產業園。該產業園配備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能夠將小雜糧進行深加工,生產出各類優質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為了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海原縣積極與華潤五豐等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借助企業強大的市場銷售網絡和品牌影響力,將小雜糧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同時,海原縣還搭建起了“研發+加工+包裝+銷售”的全鏈條渠道,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服務,確保小雜糧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通過全產業鏈的運作,海原小雜糧實現了“身價倍增”,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憑借在小雜糧產業發展方面的突出成就,海原縣成功獲評“小雜糧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成為全區小雜糧產業發展的標桿。這一榮譽的獲得,不僅是對海原縣小雜糧產業發展的高度認可,也為產業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產業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海原縣通過科技賦能與全產業鏈運作,成功激活了小番茄、馬鈴薯、小雜糧等傳統產業的新活力。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讓農產品走出了海原,走向了全國市場,更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這些產業的發展成果,充分展示了海原縣在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方面的堅定決心和卓越成效。科技的應用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讓農產品在品質和產量上實現了雙提升;全產業鏈的構建則整合了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提高了產業的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回眸“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海原縣必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心,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在廣闊的田野上繼續書寫產業升級與鄉村全面振興的精彩答卷。(全媒體記者 李洋)
▌來 源:中衛日報微信公眾號
馬上發布信息
(聲明:“中衛天天網”微信公眾號除原創內容外,其余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更正或刪除。)
關注“中衛天天網”同城信息免費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