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植戶胡廷富正在采收砂仁。通訊員徐婉溶攝
晨露未晞,西疇縣新馬街鄉坡腳村委會的山林間,一縷縷辛香隨風漫開。翠綠藤蔓繞著根莖攀附,一串串紅褐色的砂仁果飽滿垂墜,捏著果子輕輕一按還帶著新鮮韌勁,農戶們穿梭林間、指尖翻飛,將這顆“山間金果”摘入桶中,也摘回了增收的“甜蜜希望”。
“左手扶藤,右手掐枝,動作要快才不損果。”中落村種植戶胡廷富踩著晨露鉆進8畝砂仁地,嫻熟地采摘,讓小桶里的砂仁很快堆成“小山”。他抹了把汗,臉上滿是笑意:“種了3年多,今年預計能掙3萬多元。”說完話的同時還順手晃了晃滿桶的砂仁,心里滿是豐收的踏實。
這份喜悅,更藏在家門口的便利里。下落村的賀德花手捧剛摘下的砂仁說:“我們村三分之二農戶都種砂仁,每天下午4點,收購商會準時來到村口,新鮮果子轉眼就能賣成錢。”她算了個賬:“摘得最多的一天,光賣砂仁就掙了4000多元。”此時的村口,農戶們提著滿桶的砂仁,歡聲笑語不斷。桶的叮當聲、過磅的報數聲、收款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匯成山間最熱鬧的交響。
為何砂仁能在新馬街鄉扎根?答案就藏在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里。砂仁作為中醫里燥濕開胃、溫脾止瀉的經典中藥,對生長環境格外挑剔——怕強光、忌干旱,低海拔、高濕度的環境最宜掛果。而新馬街鄉的山地恰好契合:林下散射光透過枝葉灑在藤蔓上,土壤攥在手里能擠出潮氣,成了砂仁生長的天然溫床。如今,當地砂仁種植面積已達2000余畝,其中林下砂仁600余畝,覆蓋2個村委會143戶,砂仁成了農戶的“致富果”。
砂仁的價值,還在不斷延伸。近年來,西疇縣立足山地資源與氣候優勢,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經濟作物,推動“土特產”變身“致富名片”,新馬街鄉的砂仁種植正是“生態富民”的生動實踐。“下一步,我們要引進先進技術提升品質、擴大產量,推動‘專業大戶+合作社+農戶’模式,建強聯農帶農機制。”西疇縣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計劃將砂仁種植面積擴至3000畝,林下砂仁1000畝,讓新鮮砂仁變身深加工增值品,讓山林間的辛香,飄出更長遠的富民路。
云報全媒體記者 黃鵬 通訊員 徐婉溶 勾永龍
(云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