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網報道,11月2日,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的一則公告打破了半導體行業的平靜,這份措辭強硬的聲明直指荷蘭安世半導體單方面停止向東莞封裝測試工廠供應晶圓,更揭穿了荷方所謂“當地管理層未履行付款義務”的謊言——真相是荷蘭安世欠付中國工廠貨款高達10億元人民幣。這波操作并非孤立事件,回溯9月,荷蘭政府就以“治理缺失”為借口,強行接管了中企聞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導體,如今的斷供不過是這場經貿摩擦的升級動作。
更值得關注的是荷蘭背后的歐盟身影,法國總統馬克龍等政要近期頻頻鼓噪,呼吁27國動用“反脅迫工具”對華施壓。這套2023年12月正式生效的機制,被部分歐洲政客吹噓為經貿領域的“核武器”,聲稱能反制所謂“經濟脅迫”,實則是歐盟將經濟地位轉化為地緣政治籌碼的工具。表面看是27國形成聯合施壓態勢,實則是少數國家裹挾盟友,借半導體產業鏈這一關鍵領域向中國發難,而荷蘭不過是沖在最前面的“馬前卒”。
![]()
要搞懂這場博弈的關鍵,得先明白晶圓的重要性。這種高純度圓形硅薄片,是半導體行業的“面粉”,沒有它,芯片這座“大餅”根本無從談起。安世半導體的芯片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系統,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汽車制造商早已發出警告,芯片短缺可能導致生產停擺。荷蘭選擇在這個節點斷供,顯然是想通過卡住供應鏈命脈,逼迫中國接受其接管安世半導體的不合理要求。背后的算盤很清晰,一方面討好美國,響應美方對中企的打壓訴求,另一方面有歐盟“反脅迫工具”撐腰,覺得中方只能被動妥協。
但荷蘭顯然打錯了算盤,安世中國的公告給出了底氣——充足的成品與在制品庫存能穩定供應到年底甚至更久,新的晶圓產能驗證正在加緊推進,明年就能實現無縫替代。這波應對讓荷蘭的斷供如同“一拳打在棉花上”,看似來勢洶洶,實則未傷中方根本。更有意思的是荷蘭的“克制”,其真正的王牌ASML高端光刻機至今未敢對華斷供,歐盟的“反脅迫工具”也始終停留在口頭造勢階段,遲遲沒有實際落地。
![]()
答案藏在中國的稀土王牌里。稀土是制造高端芯片、光刻機等關鍵設備的核心原材料,沒有稀土,歐洲的高端制造業就會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上個月中方進一步收緊稀土出口管控,直接引發歐盟高度擔憂,11月3日歐盟委員會明確表示仍在與中方談判相關管制細節,反復強調希望中國“穩定可靠地”供應稀土和其他關鍵原材料。這一幕頗具諷刺意味,一邊是歐盟政客高喊“反脅迫”,一邊卻要懇求中方保障供應鏈穩定,所謂的“核武器”在現實利益面前瞬間沒了底氣。
再看歐盟那套看似唬人的“反脅迫工具”,實際操作起來漏洞百出。它需要先認定“經濟脅迫”,再經過談判磋商,最后還要成員國“有效多數”同意才能采取反制措施。流程的復雜性注定了它難以快速落地,更別說對中國這樣的貿易大國使用——歐洲經濟本就受大宗產品成本上漲、地緣動蕩等因素拖累,真要對華實施關稅、進出口限制等措施,無異于“自殘”。前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倫都承認,這套工具不應急于部署,否則會升級貿易對抗。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單邊霸權思維與全球化互利共贏邏輯的碰撞。荷蘭和歐盟試圖用行政手段干預企業運營、用技術封鎖施壓,卻忽視了全球產業鏈早已深度融合的現實。安世半導體70%的產能集中在中國,歐洲汽車制造商依賴中國工廠的芯片供應,歐盟高端制造業離不開中國的稀土,這些相互依存的關系不是政治操弄就能輕易割裂的。中方的應對展現了成熟的博弈智慧,既不主動升級沖突,又通過庫存保障、替代供應、稀土管控等手段掌握主動權,讓對方的施壓處處受限。
![]()
所謂“27國聯合對華出手”,不過是表面造勢的虛張聲勢。內部利益訴求的分歧、對中方反制的忌憚、全球產業鏈的束縛,都讓這場“混合戰”注定難以達到預期目的。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優勢、龐大的市場規模、企業的應急準備,共同構成了抵御外部施壓的堅實屏障。西方世界該清醒了,在全球化時代,試圖用單邊制裁、技術封鎖的老套路逼迫中國接受不平等協議,早已行不通。平等協商、互利共贏才是經貿合作的正道,任何基于霸權思維的挑釁,最終只會反噬自身。這場博弈也再次證明,真正的競爭力從來不是靠打壓別人,而是靠自身的實力和開放的心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