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一般在每年10月下旬,這時冷空氣越來越頻繁,早晚出門能明顯感覺到涼意,清晨路邊的草葉、田地里的菜葉上還會凝著一層薄薄的白霜,“霜降”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氣溫驟降會引發一系列身體反應,如手腳冰涼加重、口舌干燥、脾胃更加怕涼。這個時候想要身體更舒適,就要順應節律調整。
飲食:健脾養胃、滋陰潤燥
霜降飲食的關鍵,就圍繞著 “健脾養胃” 和 “滋陰潤燥” 。
天氣轉涼后,可以適當多吃點牛肉、雞肉這類溫性食物,幫身體抗寒,但像辣椒、生姜這種大辛大熱的別吃太多,不然容易上火。同時秋燥還沒散,口干、皮膚干的話,就多吃梨、銀耳,還有蘋果、白蘿卜這些,能幫身體補水分。
這時候脾胃特別怕涼,民間也常流行在這時節煲羊肉、吃柿子。平時可以用山藥熬粥、蒸南瓜吃,再配點小米、紅棗,脾胃養好了,冬天進補才受得住。
![]()
另外,冰水果、冷飲要少碰,會傷脾胃陽氣。想進補就選平補的,比如煮點板栗、用蓮子芡實熬粥,營養又好消化,不會給腸胃添負擔。
穿衣:“秋凍”有度,重點保暖
順應“秋凍”但要“會凍”,以防寒氣侵體,引發疾病。
咱們常說“春捂秋凍”,但到了霜降,“凍”得有分寸。這么做是為了讓身體慢慢適應變冷的天氣,增強抗寒力,但并不適合所有的人,老人、孩子和慢性疾病患者不建議“秋凍”。
由于此時節早晚溫差極大,中午日照下溫度又可能回升。推薦分層穿衣,內穿透氣吸汗的棉質衣物,外加保暖的毛衣或馬甲,最外層備一件方便穿脫的防風外套。這樣可以根據溫度變化及時增減,避免出汗后吹風受涼。
![]()
重點保護三個關鍵部位:
頸肩受涼易引發感冒、肩頸酸痛。出門時佩戴圍巾或穿高領衣物,是簡單有效的保暖方式;
腹部,尤其是肚臍,極易受寒邪侵襲,可能導致腸胃不適、腹痛腹瀉。應避免穿露臍裝,夜間睡覺時也要蓋好肚子;
“寒從腳起”,足部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較差,更需保暖。應穿上能覆蓋腳踝的鞋襪,不建議再穿夏季的涼鞋與船襪。每晚可用熱水泡腳,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驅散全身寒氣。
運動:溫和動、選對時
霜降天冷,運動不可像夏季時那樣猛沖。講求溫和和選對時間,搭配簡單按摩更養身。
不建議做劇烈運動,比如高強度跑跳,天冷出汗多了不僅會讓身體里的“陽氣”跑掉,風一吹容易感冒。更推薦散步、慢跑,或者打打太極拳、練練八段錦這類慢悠悠的運動,只要練到稍微出點汗就行,不追求大汗淋漓的感覺。
運動時間也有講究,最好等太陽升起來、霧氣散了再動,這時候空氣變干凈了,溫度也稍微上來點,不會讓冷空氣直接刺激喉嚨和氣管,減少不舒服的情況。
另外,每天花點時間按按穴位也很管用:先順時針揉肚子5分鐘,再逆時針揉5分鐘,接著揉揉關元、氣海、中脘和天樞。這么做能暖暖肚子、護住脾胃,還能幫身體順順氣,操作起來也不麻煩。
![]()
圖源:《東方二十四節氣》
接下來天氣會慢慢更涼,照著這些實在的小方法好好照顧自己,能少些換季的不舒服。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舒舒服服把這個秋天的尾巴過好,安然迎接接下來的冬日。
參考來源:
郭榮娟,閆劍坤. 《東方二十四節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