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7日,農歷九月十八,星期五,我們迎來立冬節氣。
中醫講:“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這簡單的俗語里,藏著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智慧。
此時節,朔風漸起,草木枯黃,天地間的陽氣漸漸收斂,陰氣不斷滋長。
對人體而言,立冬更是養生的“黃金分水嶺”,若違背時節規律,不僅會陽氣受損、精神萎靡,還可能埋下健康隱患。
今天,為大家整理了一份超全的立冬養生指南,為您和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
1、立冬養生,牢記 “三藏” 要點
一、藏陽:早睡晚起,養足精氣
立冬后晝短夜長,陽氣收斂,此時早睡晚起能讓身體順應陰盛陽衰的規律。
最好在每晚10點前入睡,此時陰氣最盛,正是陽氣入藏的最佳時機。
晚起則是等太陽升起,寒氣消散后再起床,通常以早上7點左右為宜。
尤其對于習慣晨練的中老年朋友,最好等太陽出來后再活動,避免陽氣外泄。
二、藏水:科學補水,潤澤身心
民間有句老話:“冬燥勝秋燥,補水不能少。”
很多人以為冬天出汗少就不用多喝水,其實這是最大的誤區。
立冬后氣候干燥,室內暖氣或空調會加速體內水分流失。
若水分不足,不僅皮膚干燥脫皮,還會影響新陳代謝。
此時補水要“溫和有序”,每天飲水量保持在2000~3000毫升,以溫熱水為宜,避免喝冰水刺激腸胃。
![]()
三、藏神:調節情緒,怡養心神
立冬后日照時間縮短,天氣陰沉,人很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的情況。
這在中醫里被稱為“冬愁”,其實就是“心神不藏”的表現。
“藏神”的關鍵在于“收”,要讓情緒保持平穩,避免大喜大悲、過度思慮。
平時可以多做一些能讓人靜下心來的事,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學會“事來則應,事去則靜”。
閑暇時可以和家人圍坐聊天,或是泡一壺熱茶讀一本閑書,讓精神處于放松狀態。
2、立冬養生,三注意
一、食一物
冬瓜:清熱潤燥
《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冬瓜清熱,養胃生津,滌穢治煩,消癰行水。”
立冬后人們習慣吃羊肉、牛肉等溫補食材,容易導致體內積熱,出現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癥狀。
而冬瓜性涼,味甘淡,能清熱利尿、生津潤燥,正好中和這份燥熱。
立冬吃冬瓜,不是要生吃或涼拌,而是要做成溫熱的菜肴,比如冬瓜丸子湯、冬瓜燉排骨。
這樣既能保留冬瓜的功效,又不會刺激腸胃。
二、喝二樣
1.姜棗茶:驅寒暖身
中醫文獻中寫道:“姜棗同用,溫養脾胃,益氣生津。”
立冬后人體容易受寒氣侵襲,出現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的情況。
這時候喝一杯姜棗茶,就能快速驅寒暖身,補足陽氣。
取3-5片生姜、5-6顆紅棗,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15分鐘,出鍋前可根據口味加少許紅糖調味。
建議在上午9-11點飲用,此時脾經當令,更利于營養吸收,晚上則不宜多喝,以免上火。
![]()
2.糯米粥:暖胃健脾
《隨息居飲食譜》記載:“糯米甘溫,補肺氣,充胃津,暖脾胃。”
立冬后天氣寒冷,脾胃功能容易減弱。
糯米粥性溫味甘,能溫暖脾胃,為身體提供能量,被稱為“冬日暖身粥”。
需要注意的是,糯米黏性較大,一次不要吃太多,以免消化不良,每天一碗即可。
最好在早晚餐時食用,能更好地發揮暖胃效果。
三、防三寒
1.防鼻寒
中醫認為:“鼻為肺之門戶。”
立冬后寒風直吹,易引發鼻塞、流涕等問題。
防鼻寒要從細節入手:早餐起床冷水輕輕搓洗鼻翼,能增強鼻黏膜的抵抗力。
2.防肺寒
肺是人體最“嬌弱”的臟腑,既怕冷又怕燥。
寒風侵襲、空氣干燥,很容易損傷肺功能。
防肺寒除了注意保暖,食補尤為重要,可以多吃一些潤肺的食物,比如銀耳百合蓮子羹、山藥燉排骨等。
另外,多到空氣清新的公園散步,深呼吸新鮮空氣,能讓肺部得到滋養,增強肺功能。
![]()
3.防腰寒
俗話說:“腰為腎之府,寒從腰入。”
腰部是腎臟所在之處,立冬后若腰部受寒,不僅會引發疼痛,還會影響腎功能。
防腰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搓腰”:
雙手對搓至發熱,然后緊貼腰眼處,順時針搓揉30圈,再逆時針搓揉30圈。
早晚各一次,能促進腰部血液循環,溫補腎氣。
另外,上午10點左右陽光溫和,可曬曬腰背部,讓陽氣滋養腎臟。
3、立冬養生,三秘訣
一、補陽氣,適度鍛煉
很多人覺得冬天冷就該躲在屋里不動,實則適度鍛煉才能讓陽氣生發,抵御寒邪。
立冬后鍛煉的關鍵在“適度”,避免高強度的運動,比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瑜伽等。
鍛煉時間選在上午10點后或下午2-4點,此時氣溫較高,寒氣較輕。
每次運動以身體微微發熱、稍有出汗為宜,既能促進氣血循環,又能增強免疫力。
二、補腎氣,御寒滋補
《黃帝內經》中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冬季補腎氣,飲食調理是關鍵。
可以多吃一些補腎的食材,比如黑豆、黑芝麻、核桃、枸杞等。
另外還要注意“少鹽多苦”,中醫認為“咸入腎”,過量食用鹽分會加重腎臟負擔。
而“苦入心”,適當吃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蓮子心等,能平衡腎水和心火,避免腎水過旺壓制心火。
三、放松身心,按揉三穴
1.涌泉穴
《針灸大成》中記載:“涌泉穴,腎經井穴,滋陰降火,補腎固元。”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處。
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10分鐘,擦干后用拇指指腹按壓涌泉穴,每次按壓3-5秒,松開后再按,重復50次,以足底發熱為宜。
堅持按摩涌泉穴,能改善手腳冰涼、失眠多夢等問題,增強腎臟功能。
![]()
2.關元穴
關元穴位于下腹部,臍下3寸,是補氣固陽的要穴。
按摩時取仰臥位,雙手疊放在關元穴上,順時針揉動,力度適中,每次5分鐘,每天1次。
按揉關元穴溫補陽氣,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的癥狀。
![]()
3.肩井穴
肩井穴位于頸肩交界處,第7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處。
按摩時取端坐姿勢,用雙手拇指指腹按壓肩井穴,力度由輕到重,按壓1分鐘后,以順時針方向揉動2-3分鐘,直到局部感到酸脹。
按揉肩井穴能通經理氣、解毒止痛,緩解頸肩不適。
![]()
“立冬補冬,補嘴空”,這句老話藏著古人的養生智慧。
冬天不是“熬”過去的,而是“養”過去的。
遵循自然的規律,養好身體的根基,才能在寒冷的冬天里,保持健康與活力。
點亮“愛心”,愿我們都能在這個冬天,身暖、心暖、人安康。
把這份立冬養生指南轉發給身邊的家人和朋友,讓更多人了解立冬養生的規矩,一起藏好身心,安穩過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