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功名是指士人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身份和資格。包括了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等不同等級。
其中“舉人”功名因為《范進中舉》被世人所熟知。書中的范進就是因為中了舉才大白天發瘋。
相信很多讀者在學生時代學習這篇課文時,老師都會著重批判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迫害。而你也不太明白為何范進中舉之后,會當眾發瘋?
如果你拿范進中舉前后的生活變化進行對比,說不定你也會高興的發瘋。
《范進中舉》截圖
我們先來看范進未中舉前的生活狀態:
范進的開場形象是“面黃肌瘦,花白胡須”——典型的營養不良。
衣著打扮是:“頭上戴一頂破氈帽,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
家庭住房是:“住著一間草屋,一廈披子,門外是個茅草棚”。
范家的伙食狀況也借由老丈人之口說出來:“親家母也來這里坐著吃飯。老人家每日小菜飯,想也難過。我女孩兒也吃些。自從進了你家門,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
范進參加科舉考試期間,“家里已是餓了兩三天”。到了放榜日,家中無米下鍋。范母對范進說:“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雞,你快拿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
從這些文字描述來看,范進的家庭環境可以說是非常艱苦,處于衣食無著的地步。
范家的固定資產只有一只下蛋的母雞和一處茅草屋。而且家人極度依賴范進。他去參加科舉考試期間,家中一度出現斷糧的情況。
“人窮無尊嚴”,這句話也是范進的真實寫照。
范進窮困潦倒,鄰居們肯定沒少捉弄和嘲笑他。下文鄰居去給正在賣雞的范進報喜,“范進道是哄他,只裝不聽見,低著頭往前走”。可見平日鄉鄰沒少拿他開玩笑。
就連老丈人胡屠夫也看不起他。他考上秀才,胡屠夫隨便拿一副豬大腸和一瓶酒上門賀喜。
說來好笑。開肉店當屠夫的岳父舍不得拿兩斤好豬肉上門,反而提一副豬下水賀喜。
有人肯定會用“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來說明胡屠夫不是不舍得送肉,而是因為豬肉價格貴,賣豬肉的人也舍不得吃。可是后來范進中舉,他一送就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錢。
在范家草棚里,當著范進母親和妻子的面,胡屠夫開口閉口就是“現世寶窮鬼”;還自吹自擂的表示:“如今不知因我積了甚么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
范進去省城參加鄉試沒有盤費,找胡屠夫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又是一頓優美的語言輸出,罵得范進摸門不著。
可等范進中舉之后,情況發生驚天逆轉。
首先是鄰居的變化。抄錄的報子剛把中舉的消息送過來,周圍的鄰居看到報錄人馬上過來幫忙:“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讓范家娘子收拾了一桌飯菜招待報錄人。
其次是岳父的變化。成日貶低范進的胡屠夫,早讓人拿著七八斤肉和四五千錢前來賀喜,嘴里更是一口一個“賢婿老爺”。
鄰居和報錄人讓他去打醒范進。平時慣會欺負范進的胡屠夫,此刻卻犯了難。直言范進是“天上文曲星”,打不得,沒奈何只得喝了幾口酒壯膽。
胡屠夫打了范進一巴掌之后,手疼的彎不過來。一個平日殺豬手都不抖的粗漢,打了別人一巴掌就把手打壞了,多半是心理作用。
再來就是本縣權勢人物的態度。張鄉紳坐著轎子上趕著送錢送房:“弟卻也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著。這華居,其實住不得,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干凈,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
不要小看這五十兩銀子。不同于武俠劇里大俠們隨手一賞就是幾十兩銀子,造成銀子不值錢的錯覺。
《儒林外史》里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高。書中一個吊桶燒餅不過兩文錢;肉饅頭不過三文錢;一分七厘銀子就可買到一碟臘豬頭肉、一碟子蘆蒿炒豆腐干、一碗湯、一大碗飯。
而請一個正經秀才當家庭教師,年薪不過才三十兩銀子。胡屠夫殺豬一天賺不到一錢銀子。
張鄉紳送來的50兩銀子,大概是范進一家人七八年的生活費。
《范進中舉》截圖
這夸張嗎?范進還只是中了舉人,還未當官,就有土豪上趕著送錢送房。
這絕不夸張!你去看看明清時期的舉人待遇有多好:
明清時期,官員的出身分別有進士、舉人、貢生、監生、蔭生、生員、官學生、吏八項。
范進參加鄉試中舉之后,就擁有了舉人的身份。雖然不是實權官員,但已經正式踏入“官”的行列,是統治階級的一員。
舉人還有相當多的特權。比如:免除賦稅,免除徭役,可以豢養家仆奴婢,見官不避,功名抵罪,過堂不用刑、不下跪等。
僅僅是免除賦稅這一條,就能讓舉人獲得豐厚的合法收入。古代賦稅很重,有些人為了免除苛捐雜稅,不惜投身為奴。還有富豪為了隱匿土地,也會掛靠在舉人名下。
書中范進中舉之后,就有一大堆人來奉承:“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仆,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舉人的社會地位很高。封建時代“皇權不下鄉”,縣下一級話事的人,就是“鄉賢”。他們基本上都是由退休官員和舉人階級組成的利益集團。正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一般的知縣都要倚仗這些地方豪紳。
范進中了舉人,在縣城里面也就擁有話語權和支配權。
如果范進進京參加會試,沒有中進士的話,那他還是能以舉人的身份做官的。
舉人初授官,運氣好的擔任七品縣令,運氣一般的也可以擔任府州縣佐官。即使選不上行政官員,愿意擔任教職的,也能撈到儒學教授,儒學學正,儒學教諭、訓導之類的學官。
絕大多數舉人職業生涯的終點就是七品知縣。《儒林外史》里的張鄉紳就是舉人出身的,當過一任七品知縣。
當然也有極個別的案例。比如,大明朝的海瑞就是以舉人身份入仕,初授福建南平縣教諭,最終擔任正二品的部堂實權高官。
明朝前期,舉人當三品以上高官的例子不稀奇。到了中后期,大多數舉人職業生涯的終點就是七品知縣,還要熬很多年才能當上。
下列從網絡上找到的詳細說明:
舉人應會試三科都沒有錄取的(遠省只需一次),可以到吏部注冊,取得任為國子監監丞、翰林院待詔、知縣、直隸州州同等官的資格。
又在幾科會試之后,揀選會試三科以上未取的舉人舉行“大挑”,由大臣面試,及格的一等任為知縣,二等任為復設教諭、訓導等官。
儒學教授,儒學學正,儒學教諭、訓導之類的地方教職,品級非常低。
這些都是在府州縣教育系統里面的官員,類似于現在縣教委主任。
雖然說儒學教諭、訓導等官職低,甚至沒有品級,但“教誨縣學生員”的權力,不容小覷。秀才們往往都會向教諭行賄,這是“潛規則”。
例如,《儒林外史》里面的匡超人中了秀才之后,學里教官派兩個門斗要進見之禮。匡超人只得封了兩錢銀子打發掉這些人。
余大先生當上徽州府學訓導,門下的秀才們都要來相會。余大先生給王玉輝送去祿米一石和俸金一兩,王玉輝接下銀米說:“我小侄沒有孝敬老師和世叔,怎反受起老師的惠來?”
按照現在的說法,舉人屬于縣城婆羅門的一員。作為本縣頂級文化人之一,能夠與縣令平起平坐。進,可以參加會試;退,可以候任選官。與之來往的人也是本縣的達官顯貴,人脈關系網強大,辦事方便。
后面范舉人因母親做佛事,和尚正在吃官司,隨即拿帖子向知縣說了。知縣差班頭將和尚解放。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