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組組亮眼數據印證三秦大地的生態之變:2024年,秦嶺陜西段生態質量指數躍升至最高類別“一類”,優良等級面積占比超99%;長江流域陜西段水質全線達到Ⅱ類及以上標準,黃河干流陜西段連續3年穩定保持Ⅱ類水質。
“十四五”以來,陜西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跨越。
如今的陜西,正以綠色為底色,繪就生態與民生相融、保護與發展共進的壯美畫卷。
![]()
吳起縣吳起街道南溝村青山疊翠、綠意盎然(資料照片) 周恒宇攝
01
系統治理 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10月14日,暖陽灑滿延河兩岸,秋風拂過碧波蕩漾的河面,岸邊綠意綿延。全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7725平方公里的延河,是黃河的重要支流,更是滋養延安的“母親河”。
“過去的延河可不是這個樣子。”在河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市民張志強回憶道,“以前每逢下雨,河水就渾得像泥湯,要是遇上干旱,河床很快就露了底。泥沙多、水質差,看著就讓人揪心。”
群眾的期盼就是治理的動力。延安市以“河長制”為抓手,構建起權責清晰、協同高效的治理組織體系。2020年,《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施行,標志著延河治理邁入法治化新階段。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延河治理終見成效。2024年,延河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成為黃河流域陜西段首條獲得該榮譽的河流。“我們始終以‘六水同治’為引領,統籌推進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全方位守護延河生態。”延安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邵瑞華介紹。
監測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延安市已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100%,全市地表水水質連續3年穩定達標。
2023年3月,陜西成立省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領導小組,開展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各地全面準確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方針,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保衛戰,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全省10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從2020年的4.39降至2024年的3.88,實現11.6%的降幅;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從2020年的6.1天降至2024年的4天,其中2024年12月首次實現“零”重污染天。
在水環境治理方面,陜西推進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2024年,全省111個國家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6.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陜西嚴格重點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控制,累計完成47個縣(市、區)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保持在100%,切實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
02
生態修復 筑牢綠色發展根基
9月29日,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工繁育中心內,著名油畫家晏子向觀眾展示紀實性油畫組畫《涅槃重生》:“這35件作品記錄了自1981年至今的朱鹮保護歷程,能讓大家直觀看到林業工作者的艱辛付出。”陜西朱鹮保護的成功實踐,激發了藝術創作靈感,為全球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
朱鹮種群的壯大,正是陜西推進生態修復治理成效的生動縮影。漢中市通過科學植綠擴綠、嚴守生態紅線,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37處,境內優良水體占比達100%,為珍稀生物營造了充足的生存空間。大熊貓種群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10余只增至169只,朱鹮數量從7只增至7000多只,瀕危植物秦嶺石蝴蝶通過人工繁育大規模回歸野外。
作為陜西生態修復治理的重中之重,秦嶺保護始終備受關注。為進一步鞏固秦嶺生態屏障,陜西加快推進秦嶺北麓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截至9月30日,秦嶺山水工程已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58.38萬畝、河道岸堤修復長度709千米;省級山水項目治理面積達75萬畝,修復歷史遺留礦山6.4萬畝。
“十四五”以來,陜西在生態修復領域持續發力,新建、加固各類淤地壩3585座,實施坡耕地綜合治理61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717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72萬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降至6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70.81%,為陜西綠色發展筑牢了堅實根基。
03
綠色轉型 生態富民相得益彰
走進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南溝村,層巒疊翠令人心曠神怡。很難想象,20世紀90年代,這里還是“春種一面坡,秋收一袋糧”的貧瘠之地。改變始于1998年,吳起縣在全國率先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南溝村積極響應,開啟了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的探索之路。
從“一墊、二提、三埋、四踩”的科學栽植法,到“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的種植模式,南溝村打出一套生態治理“組合拳”,將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
筑牢生態屏障后,南溝村開始向林地要效益:山頂種桃樹、杏樹,山腰栽蘋果樹,林間養土雞、蜜蜂……“樹上結果、樹下養殖”的林下經濟模式逐漸成形。村民李國富感慨:“過去廣種薄收填不飽肚子,現在林子就是‘聚寶盆’。”
南溝村的蛻變是延安市推進生態富民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延安市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3.07%,真正實現了從“土里刨食”到“林地生金”的轉變。
在漢中市洋縣,當地以朱鹮保護為契機,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有機產業協同發展的創新之路。10月14日,洋縣百畝有機藍莓種植基地里,果實掛滿枝頭。13年前,陜西洋縣藍莓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管朝看中洋縣絕佳的生態環境,從西安來這里種植藍莓。“我們的藍莓堅持用朱鹮棲息地的山泉水灌溉,口味獨特、品質上乘。產品從種植到包裝全程可追溯,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劉管朝說。
在今年獲批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洋縣綠色(有機)循環產業園區,陜西雙亞有機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打造出有機黑米、有機五彩米等八大類69個單品。“我們的產品已進駐全國多家大型商超,還遠銷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去年公司銷售額達3億余元,帶動4000多戶種植戶增收。”該公司副總經理閆芳說。
40多年來,為保護朱鹮棲息地,洋縣全面禁止使用化肥農藥、關停污染企業、劃定生態紅線,以生態保護倒逼農業轉型,將全域農業發展納入有機化軌道。如今,洋縣已形成朱鹮生態—有機種植—加工銷售—文旅融合的全產業鏈。2024年,洋縣有機產業產值在55億元以上,深加工產品占比42%,產業附加值顯著提升,認證有機產品涵蓋十五大類115種,“朱鹮”標識成為高端農產品的“金字招牌”。
在榆林市,當地在防沙治沙中探索出碳匯交易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在榆陽區小紀汗林場,10萬畝樟子松基地既是治沙成果,也是重要“碳庫”。目前,榆林市已建成15個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林草產業總產值突破121.6億元;通過組建全省首家碳匯金融服務中心,營造碳匯林15萬畝,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從延河之濱到漢江兩岸,從黃土高原到秦巴山區,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正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深融入三秦大地的血脈,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最動人的底色。(陳宏江 段承甫 張佳儀)
來源:陜西日報

“十四五”時期,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趙一德在調研檢查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時強調 持之以恒筑牢秦嶺生態安全屏障 切實守護好秦嶺的寧靜和諧美麗
“萌寶天團” 帶你解鎖秋日美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