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樹林生態寫作征文4名獲獎學生分享創作心路歷程。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文英 攝
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6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11月5日至6日,“美美與共——2025國際紅樹林之夜”主題活動在深圳園博園舉行。活動以五大主題展區、兩大特色活動及互動演藝,全方位展現“紅樹林+”的價值與魅力,打造一場融合國際對話、科技創新、人文藝術與商業消費的生態盛會。
活動特設的“國際紅樹林中心主題區”,讓多國紅樹林保護實踐在深圳交匯。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笑臉,展示了成員國因地制宜開展保護工作的路徑。
柬埔寨依托73個保護區與社區共治;馬達加斯加實行“保護區+社區管理”雙軌修復機制;古巴采取政府資助、全民參與的生態共建模式。柬埔寨是全球紅樹物種最豐富的國家,建立了73個保護區,包括5處國際重要濕地。近年來,柬埔寨還通過國際研修班學習中國經驗。巴基斯坦持續30年生態修復,使印度河三角洲紅樹林面積增長300%,為全球退化濕地恢復提供范例。加蓬通過頒布《森林法》,設立占國土面積11%的自然保護區,成為非洲生態保護典范。
更多國家也在行動:布基納法索立法限制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干擾;古巴鼓勵社區居民參與修復并開展長期監測;莫桑比克承諾新增5000多公頃紅樹林;薩摩亞通過海洋空間規劃與法律保障守護生態屏障;利比里亞出臺國家濕地政策,規范紅樹林資源利用。各國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守護之路,推動紅樹林與濕地系統可持續管理。
紅樹林是聯接全球生態治理的重要紐帶。2025年是《國際紅樹林中心協定》簽署后的關鍵落地之年。截至2025年8月,津巴布韋、蘇丹共和國的加入使成員國已達20個。中國從生態實踐者躍升為全球治理引領者。深圳是成為除北京、上海以外,第三個擁有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的城市,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技術交流、推廣先進經驗等舉措,攜手推動成員國間的紅樹林保護制度化合作與全球濕地保護行動。目前,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生效在即,首次理事會會議即將在深圳召開。中心將創新機制,吸引更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入,推動形成更多國際共識與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