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眼勤、嘴勤、腦勤、腿勤、手勤。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 | 朱明偉
重慶市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
“勤奮是帶班育人的唯一秘訣”,而真正的“勤”,絕非事務性窮忙與盲目的苦勞,它是一套蘊含教育智慧的行動系統。
對于新班主任而言,掌握以“眼勤、嘴勤、腦勤、腿勤、手勤”為核心的“五勤”法則,并將其轉化為“看得見、問得準、想得深、走得頻、記得住”的實戰能力,是快速站穩講臺、構建良好班風的關鍵。
01
眼勤去看見,做班級的“掃描儀”
學生小李一向積極,但某天早讀時眼神躲閃,一直趴在桌上。你“看見”了這個異常,沒有當場點名批評,而是帶到教室外關心地詢問:“看你今天有點沒精神,是身體不舒服,還是遇到什么煩心事了?”這一句基于觀察的關懷,遠勝于一句“坐好”的訓斥,更能觸動學生內心,避免了一次可能的“誤判”而拉開師生的距離。
作為班主任,每天進入教室,先快速“全域掃視”——到位情況、整體氛圍、衛生狀況、精神狀態等,再“定點聚焦”——關注個別情緒低落、行為異常或關系微妙的學生,讓全班情況盡在掌握。
“眼勤”的核心在于主動、細致地觀察,我們要從紛繁的現象中捕捉關鍵信息。它如同班級管理中的雷達,持續掃描著這片教育場域的細微波動,確保我們能基于真實的“看見”,做出及時、精準的教育判斷和行動,而非僅憑經驗或主觀臆斷行事。
這種持續的、帶有思考的觀察,正是構建教育敏感度和專業洞察力的基石。
02
嘴勤去多問,做師生的“連接器”
班級就是縮小版的社會,總有各種關系需要協調,而班主任就要充當“連接器”,做好服務和導向工作。
一是多元化溝通:與學生,多采用“發生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需要什么幫助”的啟發式提問,與家長定期溝通,秉持“報喜亦報憂,憂時給方案”的原則。
二是創造溝通契機:利用課前課后、批改作業的批語,甚至是共同散步的幾分鐘,進行非正式交流,往往能獲得最真實的信息。
三是學會有效提問:聚焦具體場景和細節,“昨天數學課上小組討論時,小張同學幾乎沒有參與討論,劉老師您了解過細節嗎?”這樣指向明確的問題,更容易獲得有價值的反饋,更能在與科任教師的共商中共建。
再者就是主動向有經驗的班主任、教師請教,同樣的學生矛盾、家校溝通等問題,他們的經驗就是我們最好的“教材”,站在前人經驗之上,我們的處理或許更能游刃有余。
03
腦勤要多思,做問題的“分析師”
班級無小事,事事皆教育。作為班主任,要善于從平凡小事中追問“為什么”,挖掘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去發現現象背后的本源。
某生連續3天早讀都遲到了,面對這個結果,我們不能簡單地批評了之,而是在對話中采取連續5個追問。為什么遲到?(睡過頭了)→為什么睡過頭?(熬夜)→為什么熬夜?(玩手機/寫作業慢)→深層原因是時間管理問題還是家庭監管問題?→接下來怎么辦?
這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追問,能讓我們快速找到問題根源,也能更好尋找到解決之策。
“腦勤”的核心在于系統化思考:先收集信息(如學生行為、環境細節),再反思“為什么會這樣”(如歸因于心理、社會或學習因素),最后制定“怎么辦”的行動方案(如個別輔導或家校協作)。
它要求班主任像分析師一樣,將零碎事件轉化為教育契機,通過深度思考預防問題升級,而非被動應對。久而久之,這種習慣能培養敏銳的問題預判力,讓班級管理從“救火式”走向“預防式”,真正實現“以思促教”,也會為后續的“手勤記錄”做好鋪墊。
04
腿勤走得頻,做現場的“巡視官”
很多學校對班主任一日常規都有“六到堂”要求,其目的就是讓班主任多一些時間深入學生、班級,多一些時刻真陪伴。
午休時,你走到教室,發現幾個男生正圍在一起,情緒激動地討論一場剛結束的籃球賽糾紛。你及時介入,以“裁判”和“教練”的身份,引導他們理性分析規則,化解可能升級為打架斗毆的矛盾。你的“走到”,將一場危機轉化為一堂生動的規則教育課。
“腿勤”意味著深入一線,貼近現場,管理不能只存在于辦公室的想象中。坐在辦公室想,全是問題;深入現場調研,都是方法。所以,我們要多走動,多觀察,多思考,尤其是學生在非正式場合的表現,很能反映班級真實面貌。
05
手勤記得住,做成長的“記錄者”
作為新班主任,再苦再難都要堅持讀寫共進,始終以“觀察者、記錄者”的身份,對班級每一個今天發生的真人真事、閱讀感悟、個人收獲等以“百字文”的方式,堅持記錄。
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方法,如《班級日志》,記錄每天的大事、問題、好人好事及你的反思;《學生成長檔案》,既要記錄成績,更要記錄學生的閃光瞬間、談話要點、與家長的溝通摘要;每周一語,讓學生自主凝練奮斗目標、擬寫成長座右銘等,每周遴選一條,形成班級周訓,讓師生在共讀品悟中“慢升華”;用手機拍下板報、整潔的教室、學生活動的精彩瞬間,分享給家長,豐富隨手拍與即時評……
“手勤”是將所有努力固化、顯性化的過程,為教育過程留下寶貴的痕跡與證據。這些日復一日積累的教育財富會沉淀為你的專業資本,讓你在回顧中提煉經驗,在反思中優化行動,真正做到“以記促長”,讓每個平凡日子都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見證。
總而言之,“五勤”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循環往復:用眼觀察,用嘴詢問,用腦思考,用腿落實,用手沉淀。作為新班主任,能將這“五勤”內化為日常工作的肌肉記憶,不僅能管理一個班級,更能建設一個集體,引領一段成長,最終從一名忙碌的新手蛻變為一名從容幸福的育人專家。
歡迎訂閱
《中國教師報》
方式一:郵局訂閱,郵發代號
1-192
方式二:掃描二維碼一鍵訂閱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