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海波
首發 | 芳華青年
【芳華青年】—— 聚焦時代脈搏,解碼青年未來! 民生觀察 | 財經透視 | 數字浪潮。以理性之思剖析社會萬象,用青年視角對話時代議題,這里既有柴米油鹽的煙火溫度,也有商海浮沉的洞見鋒芒。做您數字時代里「懂政策·明趨勢·有態度」的成長伙伴!
當南方的驕陽仍炙烤著大地,北方的寒風卻已裹挾著深秋的寒意撲面而來,仿佛在訴說著時光的流轉與世事的無常。
在這個特殊的時節,一位科學巨擘的離去,如同一顆巨星隕落,震撼了整個科學界乃至人類文明的天空。
他,就是楊振寧先生。“科學的星空,他已歸航,而他的光芒,將永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時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清華大學官網顯示,網站顏色已變黑白。
![]()
楊振寧的離去,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當一位科學家的離去,讓整個科學界乃至人類文明都感到失落時,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
楊先生出生在舊中國,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
1922年,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處在深刻變革的十字路口。
在中國,各種政治力量都在探索出路。軍閥混戰,民族資產階級嘗試改良。世界格局呈現出矛盾的趨勢。
一方面是歐洲舊帝國的解體與分裂,如奧斯曼帝國滅亡),另一方面是嶄新的聯盟國家的誕生,如蘇聯成立。
都說亂世出英雄,而恰巧20世紀,整個人類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截,科技日新月異,涌現出很多知名人物。
沒人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戰火紛爭的年代,中國人會登頂世界物理學的巔峰,拿到諾貝爾獎。
![]()
雖然大環境不好,但是楊振寧的小環境還是不錯的。父親是數學家,從小接受了西方文明和中式文化的熏陶。
1938年,16歲的楊振寧考取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在該校研究生畢業。
1945年,楊振寧考取清華大學第六屆留美公費生,赴美留學。他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
1957年,楊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因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拿到了諾獎,此時年僅35歲。
到了1965年,楊先生去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而石溪的物理也自此開始名揚天下。
2003年后,楊先生回清華,并且最終在2020年恢復了中國國籍。
世人都知道楊振寧很厲害,也很知名,但是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楊振寧究竟厲害在哪里,大家說不清楚。
![]()
茶余飯后,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反倒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艷俗之事,量大爭議:
一是和李政道的諾獎爭執;二是和妻子翁帆的忘年戀情。
和李政道的諾獎之爭,主要是署名問題。
根據《望東方周刊》曾經的報道指出,對于宇稱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李政道的觀點是,該項目由李政道在1956年4月底5月初首先獨立提出突破性想法,后說服楊振寧合作;但是楊振寧在1983年的文章中指出,將研究方向轉向β衰變這一關鍵步驟是由他提出的,并且是他先有了想法然后說服李政道。
而在較早時期,還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兩人就曾因為署名問題有分歧。李政道說,按姓氏字母順序應為“李”在前,但楊以年長為由要求署名在前,引發不快;楊振寧曾表示,他最初想過把李政道放在前面以幫助其事業,但夫人杜致禮出于對李政道的不信任而勸阻;
1957年,按照李政道的說法,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楊振寧在頒獎前突然提出要按年齡順序(楊在前)受獎,并經楊請李夫人勸說,李政道才勉強同意。但是楊振寧沒有該方面的回復。
![]()
無論如何,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的合作與決裂,是科學史上一段令人深感惋惜的往事。他們曾有過一段極為密切和富有成果的合作時光,但最終因復雜的因素分道揚鑣。
而說起另一件事——和妻子翁帆的忘年戀情,更是被很多人津津樂道。
但很少有人知道幕后的一些故事。
楊振寧的原配杜致禮是杜聿明的長女,因為機緣巧合,在普林斯頓相見,之后兩個來自同一國度的年輕人在異國他鄉相戀。
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結婚,婚禮在普林斯頓神學院的教堂舉行。雙方父母都不太愿意,但最后還是在一起了。
![]()
婚后,兩人相濡以沫半個世紀,育有兩男一女。
但是20世紀末,兩個人上年紀了,飽受疾病的折磨,病情穩定時,兩人游歷世界,享受人生。
2003年,楊振寧在美國石溪為杜致禮75歲生日舉辦了一個盛大的宴會,這也是最后一次。當年10月,杜致禮去世。
妻子去世以后,楊振寧賣掉美國的房子,離開了生活了58年的美國,住進了清華空置許久的“大師邸”。
2004年年初,他收到一張賀卡,這張賀卡讓他記起了曾于1995年在汕頭大學接待他和杜致禮的年輕女孩—翁帆。
翁帆在賀卡上寫了自己的電話號碼,楊振寧按這個號碼打了過去,后來翁帆到香港看楊振寧,兩人開始交往。
![]()
2004年11月,兩人在小范圍結婚,給親朋好友發了一封郵件,在郵件里,82歲的楊振寧稱28歲的翁帆是“甜蜜的天使”。
之后被媒體追蹤,成為爆燃的新聞。原本不打算辦理婚宴的楊振寧,知道密謀“敗露”,索性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結婚手續,之后帶著妻子去海南度蜜月,成為新聞頭條。
![]()
雖然兩個人年齡相差50多歲,但是婚后二人非常恩愛,很少生氣發脾氣。
外出的時候,翁帆也是竭力照顧好楊振寧。
談起這場世紀之戀,中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說:
翁帆對楊先生照顧很細,楊先生冬天出門前,翁帆一定為他系上圍巾。逛公園,走十幾分鐘路,翁帆就堅持要歇一歇,找一塊石頭,掃得很干凈。
![]()
楊振寧曾對媒體坦誠,如果沒有與翁帆結婚,也可能和別的女士結婚。他曾舉例說,英國數學家哈密頓在太太去世后,過了相當漫長的孤獨日子,甚至書頁上都有飲食的污漬。
楊振寧說,他不要過那樣的日子,不要過老年孤獨生活。
所以很顯然,深入接受了美國西方教育、在美國生活了五六十年的楊振寧,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思維方式,都已經烙上西方文化的印記。
在接受鳳凰周刊的采訪中,記者讓楊振寧預測一下中國的科學家何時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這一問題時,楊振寧回答說:
科學的發展來源于兩種不同的動力。
一種是無目的的研究,美國科學家勞特布爾之前一般用平均磁場做核磁共振,而他卻出人意料地加入了不平均磁場,竟然就成像了,獲了諾貝爾獎。;另一種科學研究則是有目的的,比如,制造超短波長的激光,如果做出來,也很有可能得諾貝爾獎。
“這兩種情況在中國都有可能出現,但要盡快使得年輕人走到有可能有重大發展的領域中去,我對未來發展很樂觀。”楊振寧說。
他說,科學研究往往是忽然想出一個妙招,加些別人想不到的小竅門兒,就可能出大成果。
采訪時間是2011年,那時候中國社會專注于新聞報道的人越來越多,楊振寧建議,在學校或者新聞界,專門發展出一支報道科學新聞的專業。
![]()
這個行業里的新聞人士,不需要多,但一定要專業,有相關的知書儲備。
他說,“我所知道美國就有這樣的人才,平時常與科學界關鍵人物接觸。我知道,他們已經有人為我寫好了相當長的訃告。
覺得我年紀比較大了,他們就準備了,訃告把我一生在科學研究方面做了哪些重要的貢獻,都寫了出來。”
其實,人到老年,都知道那一天的到來,楊振寧百歲高齡,對于生死,或許比常人又多了幾分思考吧。
中科院院士、著名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在接受采訪時說:
“本來上午10點半楊先生還挺好,然后到11點半聽說又不行了。大家都很難過,都以為楊先生能挺過去。我覺得是很突然的,當然也有思想準備了,但一直覺得楊先生是很頑強的一個人。”
這也就有了昨天還在辟謠、今天中午就發布訃告的事了。
《感動中國》為楊振寧的頒獎辭這樣寫道:
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
楊振寧不僅在物理學方面有著偉大的造詣,同時也是一名用實際行動支持祖國、深愛著國家的人。
![]()
作為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在諾獎晚宴的演講中這么說:
我沉重地意識到,在不止一個意義上,我是中西文化和諧和沖突的產物。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和背景驕傲,同時也獻身于現代科學,它從西方文明起源,我已經并將繼續為之工作。
如今,103歲的楊先生離去了,帶走的是一段傳奇,一個親歷并塑造了物理學從經典走向現代的鮮活見證。
回首楊振寧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充滿傳奇的一生,他也是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一個人,讓世界知道中國人很行!
楊振寧有一首最愛的小詩:
從一粒細沙中窺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尋覓天堂。掌中握無限,霎那成永恒。
而他的一生,恰恰如此。
楊振寧先生曾言,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或許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科學遺產與家國情懷,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將繼續指引后來者前行。
巨匠已眠,但他為人類文明點亮的科學之光,永不熄滅。我們紀念他的最好方式,便是讓這份對真理的好奇與赤誠,在下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作者:互聯網資深運營海波,百度運營師,阿里達摩院人工智能訓練師,長期提供廣告推廣策劃、網站建設、廣告軟文、文案、AI咨詢、公司自媒體內刊等的代寫作以及互聯網運營、推廣相關代運營。公眾號:芳華青年。聲明:圖片源于網絡,僅做分享使用,如侵權請聯系刪除。文章僅做分享交流,無任何商業目的和行為,如有不妥聯系刪除。AI引導未來,有關AI ,有關DeepSeek,有關寫作等,有興趣探討的朋友歡迎加我私人微信學習交流:feihongya1(添加請備注說明)【云海觀星】—— 云海無界看天下,觀星有方新視界。財經·互聯網·AI·科技,做您數字時代的引路人,點擊名片關注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