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最初推出課后延時服務時,不少家長拍手叫好。政策初衷很明確:解決接送難題,減輕學生負擔。然而如今,這一服務在某些地方卻逐漸走了樣。
原本五點放學不收費,現在同樣五點放學,卻要每天每人交3元。錢雖不多,卻讓人不禁要問:這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拿出計算器簡單算了一筆賬:一個孩子每天3元,一個月約66元,一學期按4個月算就是264元。班上40個孩子,一學期就是10560元。這筆錢,對于學校來說,或許不算什么大數目,但對于家長而言,卻是實實在在增加了一筆額外開支。
更讓我困惑的是,這項政策似乎并沒有減輕孩子的負擔。孩子們還是在同一時間放學,背著同樣沉重的書包,帶著同樣疲憊的面容。改變的,只是家長的錢包又癟了一些。
我不禁想問:這每天3元錢,到底買來了什么?
如果這3元錢能讓孩子在學校完成所有作業,回家后可以盡情玩耍、閱讀、發展興趣愛好,那倒也值得。如果這3元錢能讓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學習到課堂之外的知識和技能,那倒也物有所值。
但現實是,大多數學校的延時服務,不過是把原來的放學時間換了個名字,內容依舊是做作業、自習,或者象征性地開展一些活動。孩子們并沒有因此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反而因為“延時服務”這個名頭,讓在校時間變得更長、更枯燥。
有人說3元錢不多,何必斤斤計較?但教育本就是公共服務,為何原本免費的服務,突然就要收費了?有人說這是給老師的辛苦費,我完全理解老師們的付出應該得到回報,但為什么以前老師同樣辛苦卻不收費?是因為以前老師的付出不值得回報,還是現在的教育理念發生了變化?
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微收費”模式一旦被默認接受,會不會有更多原本免費的教育服務開始收費?今天3元,明天5元,后天10元?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如何保障?
延時服務,本該是解決家長接送難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好事。但當好事變成了負擔,當服務變成了收費,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一切,到底是為了服務孩子,還是服務別的什么?
也許,教育不應該成為一門算計家長口袋的生意。教育的價值,不應該用每天3元來衡量。當我們把教育過度功利化、商業化,最終受損的,不只是家長的錢包,更是孩子們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