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加征100%關稅狀況難持續。”10月17日,特朗普在福克斯新聞的訪談中說出這句話時,現場陷入一陣沉默。這位曾宣稱“貿易戰很好贏”的美國總統,首次公開承認對華關稅政策難以維系。
僅僅一天后,10月18日,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貝森特、格里爾舉行視頻通話,雙方同意盡快舉行新一輪經貿磋商。
特朗普的“服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方面臨的國內外壓力已達到臨界點。
美國資本市場率先投出了不信任票。在特朗普威脅對中國加征100%關稅后,美國股市遭遇了六個月內最嚴重的拋售。 美國金融界的恐慌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金融界對貿易戰升級并不買單。
更直接的壓力來自美國普通民眾。研究表明,約三分之二的關稅成本最終轉嫁給了美國消費者。 高盛的分析更為直接:到2025年底,美國消費者將承擔55%的關稅成本。
美國大豆協會主席公開呼吁結束貿易戰,道出了美國豆農的困境。在愛荷華州和伊利諾伊州等傳統農業區,庫存大豆堆積如山,卻找不到買家。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預計將給全球企業造成約1.2萬億美元的損失。
![]()
與2018年貿易戰初期相比,中國的應對策略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中國已建立起一套系統化、制度成熟的反制機制,每一步都精準命中美方的薄弱環節。
稀土牌成為中國反制中最鋒利的武器。10月9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對用于先進芯片制造、高端NAND閃存及AI軍事應用的稀土材料實施“逐案審批”。
中國控制著全球92%的稀土分離與加工產能,而在對軍工領域極為關鍵的中重稀土分離環節,中國實際上近乎壟斷了全球的供應。
一旦中國收緊稀土出口,F-35戰斗機、愛國者導彈以及電動汽車電機等產品都將面臨供應中斷的風險。美國國防部已多次表示,重建本土稀土產業鏈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中國在航運領域也對美國實施了對等反制。10月14日,美國針對中國船舶的港口費正式開征,而中國對等反制的特別港務費也同步生效。
2018年特朗普發起貿易戰時,中國更多處于守勢,而如今中國已能在多個領域主動出擊。
中國外貿“去美國化”趨勢明顯。2025年,東盟、歐盟、中東和拉美等地區共同占據中國出口的65%以上。在RCEP框架下,區域內供應鏈日益緊密,美國市場已不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在科技領域,中國也實現了多項突破。芯片方面的禁令未能遏制中國企業的步伐,反而促使中國成功研發出國產7納米芯片。
制造業產值超越了G7國家總和,在5G、新能源、高鐵、造船等領域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美國卻面臨高通脹、產業空心化嚴重等困境,甚至連一艘大型商船也難以建造。
![]()
“籌碼清算期”不同于簡單的緩和,而是意味著中美博弈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
10月18日中美雙方確認將盡快舉行新一輪經貿磋商,就是這一新階段的起點。美國財長貝森特計劃在馬來西亞APEC會議期間與中方會面,為10月底的韓國APEC首腦峰會做準備。
未來談判的焦點將集中在三大問題上:美國是否會取消“實體清單”及港口附加費;中方是否會延長稀土出口管制豁免期;以及如何建立相互尊重的談判基礎。
中國商務部的立場一貫且堅定:“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但這有一個前提——美方必須拿出談的誠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