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9日,閩江之畔,古建庭院,一場縱貫南北三千里、跨越時空二百年的對話在福州安瀾會館展開。隨著紅綢徐徐落下,一尊栩栩如生的道光名臣孫爾準雕像在會館內正式落座。由汾酒集團和福建浙江商會聯袂舉辦的“孫爾準雕像揭幕儀式”,引得會館內的游客紛紛駐足觀看并饒有興趣地聆聽汾酒與孫爾準的故事。這不僅是汾酒的一次文化探佚、品牌溯源之旅,更是汾酒傳承晉商精神、開拓廣闊市場的堅實步伐,象征著汾酒提升戰略格局、放眼未來發展的宏大愿景。
![]()
![]()
1
清代名臣孫爾準和他的“汾酒情緣”
孫爾準(1770-1832),字平叔,又字萊甫,號戒庵,江蘇金匱(今無錫)人,道光五年(1825年)任閩浙總督。是當時著名的能臣干吏,還是書法家、詩人,他與汾酒的故事另一主角是山西汾陽籍名臣韓克均。韓克均(1766-1840),字德嶷,號蕓舫,時任福建巡撫。同朝為官,共治八閩,兩人均清廉勤政官聲斐然且私交甚篤,孫爾準在韓府做客時,韓克均取出來自老家的汾酒招待,孫爾準一嘗之下,詩興大發即興揮毫,洋洋灑灑,寫下《飲蕓昉中丞杏花村酒賦謝》,全詩為七言古詩共267字,十九聯,三十八句,開篇便道:“杏花村枕汾水濱,村中風氣含古春。春光駘蕩何所著,散入汾酒清而醇。”不僅盛贊了汾酒的品質,更明確了山西杏花村的地理坐標,為汾酒文化和杏花村的歷史溯源提供了重要佐證。
![]()
詩句之間,翰墨華章之美與清雅正氣之香在酒杯中婉轉流淌。這份因汾酒而生的情誼,有力地證明了汾酒作為晉閩文化交融符號之一的獨特價值。孫爾準的汾酒故事是汾酒文化傳承在近年來的新的結晶,于安瀾會館塑立雕像也成為晉、浙、閩三地文化對話的緊密紐帶。
2
晉商、浙商與閩商的深厚淵源
“風平浪靜,賜福安瀾”,福州安瀾會館由浙江商人水聲遠、馬瑯函等集資,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距今已有兩個半世紀,是浙江商人在福州的重要聚集地,至今仍是福建浙江商會所在地,被譽為“省會各會館之冠”,促進和推動了閩地商埠繁榮。據史料記載,福州為“海上絲綢之路”與“萬里茶道”的重要樞紐,是古中國對內、對外貿易的集散中心,海內各大商幫匯聚于此。清代時,福州府城中亦建有一座山陜會館,晉商文化與浙商、閩商在此交流交融,期間汾酒的身影無處不在。
歷史上,晉商把票號開到福建,也把汾酒帶到福建,晉商曾把汾酒以及汾酒的釀造技藝帶到各地,在中國版圖上開枝散葉。清嘉慶三年(1799年),日本東都書林堂出版了《清俗紀聞》一書,詳細記載了清乾隆年間中國福建、浙江、江蘇一帶的風土人情。其中“酒名”詞條中,列有“汾酒、潞安酒、惠泉酒、烏城潯酒、福珍酒”。足以說明汾酒在當時福建及江浙市場已是知名品牌。另外,許多與汾酒有關的實物也在福建境內被發現,如清代“晉閩合股”茶酒契約、“雙龍戲珠”汾酒瓷瓶等。如今,從史籍中發掘出的孫爾準用一首詩延續了晉閩文化、晉浙文化交融的脈絡,共同構成了千年商脈生生不息的生動見證。
![]()
3
汾酒繼往開來的文化傳承與市場深耕
此次合作,是汾酒文化與晉商精神、浙商精神的深度融合,更是汾酒扎根福建、服務東南市場的重要舉措。雕像的落成,復原了歷史場景,讓孫爾準與韓克均的汾酒情緣從文字記載變為具象符號;激活了文化載體,為安瀾會館注入晉商文化元素;傳承了精神內核,將孫爾準的為民情懷與晉商的誠信清正基因融入品牌發展,有力佐證汾酒一清到底的品質和文化內涵。實現了汾酒歷史記憶、文化傳播與品牌價值的同頻共振。
會館內孫爾準雕像的目光深邃悠遠跨越百年,這座融合了閩浙建筑風格的百年會館,此刻正因汾酒的到來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瀟灑長詩與莊嚴雕像交相輝映,變的是歲月流轉,不變的是文化的共鳴與精神的傳承。而汾酒將帶著這份厚重的歷史積淀,在新的商路上穩步前行,繼續譜寫酒業與時代、與文化交融的嶄新篇章。
![]()
文/劉欣宇 王雨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