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傳世書法真跡有很多,它們以行書為主,而且字徑往往不超過3公分,大字作品非常少,大字草書就更是罕見了。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他晚年一卷“炫技之作”,名為《草書長詩冊》,全篇縱逸瀟灑、狂放灑脫,論用筆之痛快,絲毫不遜懷素、徐渭諸家。
![]()
此作是董其昌抄錄的四首古詩詞,包含《華清宮》(實為《玉華宮》)《晚泊潯陽望廬山》《春中田園作》《黃鶴樓》,分別出自杜甫、孟浩然、王維、崔顥,全卷共64行、240字,字徑大小超過了7厘米。《草書長詩冊》原為紙本手卷,縱約26厘米、橫約573厘米,后被裱為冊頁,共18折、36頁,每頁縱26厘米、橫17.8厘米。
![]()
董其昌的大字草書主要取法于懷素《自敘帖》、米芾、鮮于樞、趙孟頫諸家,筆筆有來處。康熙酷愛此作,稱其“前無古人”,點評:“結構字體皆源于晉人,能得其運腕之法,轉運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雄奇峭拔,草書縱橫排宕有致。”啟功臨摹此作不下500遍,贊其有“神仙之姿”。
![]()
此作起筆順鋒入紙,中鋒行筆,中段飽滿,收筆處略作頓挫,保留魏晉筆法的古樸質感。同時,側鋒用于輔助取勢,如撇畫,起筆側鋒切入后迅速轉為中鋒,既增強張力,又避免狂怪之弊。以中鋒立骨,側鋒取態的處理,使每根筆畫兼具力度與靈動感。
![]()
粗細變化隨字勢自然生發,而非刻意制造反差,中鋒重按、提筆輕過的對比均自然靈動。筆勢連貫,牽絲引帶,同時幾乎字字獨立,無纏繞做作之弊,將狂草的奔放與文人書法的雅正合一,與徐渭的粗放形成鮮明對比。
![]()
結字疏朗、內緊外松,中宮收緊,外延舒展放射狀,更適合大字草書的視覺傳達。字勢多向右上傾斜,以筆畫反向支撐實現穩定,類似米芾“八面出鋒”。字內留白,形成以虛為實的呼吸感,賦予空間以流動的韻律感。
![]()
淡墨顯鋒,細節清晰可見,隨運筆漸次加濃,這種淡墨技法更易呈現筆尖的提按轉折。單字內常出現濃淡墨自然過渡,無刻意拼湊痕跡,將文人畫的墨韻融入書法,使大字草書兼具“筆意”“畫意”與“禪意”。
![]()
啟功指出,董其昌的大字草書“為帖學狂草辟一新徑,不以氣勢勝,而以韻致長”;曹寶麟認為其“精微處見真章”,是我們學習草書筆法的一條“正路”。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