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進入央視的主持人,可都是有極強功底的,在眾多央視主持人中,總有那么幾名主持人的聲音仍在人們心中縈繞。
![]()
他們大多被譽為名嘴,比如趙忠祥、倪萍、肖曉琳、康輝、撒貝寧、董卿、朱軍等等。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人有人退休、有人轉事業、有人仍在主持,可在今年2月,有人卻發現,央視著名主持人李梓萌竟然在帶貨推銷一款“深海多烯魚油”?
只不過,畫面中的“李梓萌”以及聲音并不是真正的李梓萌,而是被AI合成的AI人,這是怎么回事?
![]()
“假發姐姐”
今年九三閱兵期間,李梓萌身著筆挺的紅色西裝,神采飛揚地站在天安門前,為億萬觀眾在現場解說閱兵儀式。
![]()
只不過,人們發現,李梓萌和新聞中的形象完全不同,不少人直呼,原來李梓萌真的就是女神啊。
原來,2006年,29歲的李梓萌進入央視新聞聯播后,許多人覺得她的外貌顯得太年輕,和《新聞聯播》的嚴肅氛圍不匹配。
![]()
為了適應這個角色,李梓萌做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決定——戴假發,假發不僅改變了她的外觀,也幫助她更好地融入新聞節目的形象。
從此之后,每個工作日的早晨,李梓萌都會按時戴上假發,在主持臺上,假發成了她與“成熟穩重”形象之間的一座橋梁。
![]()
通過這個看似簡單的改變,成功讓她在觀眾眼中更符合新聞節目的需求,同時也帶給觀眾一種更為嚴謹的印象。
但假發背后的故事并不僅僅是外表上的改變,李梓萌每天早上四點鐘準時到達工作崗位,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努力工作,保證節目質量。
![]()
她一度創下單年主持158期節目的紀錄,充分體現了她對工作的敬業和付出,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假發成了她日復一日、早出晚歸的象征。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梓萌的形象越來越固定在人們的眼中,觀眾習慣了看到她戴假發的模樣,假發幾乎成了她的“職業符號”。
![]()
可以說,李梓萌的形象已經是公眾認可的新聞主播代表,憑借多年職業積累的專業形象,她在觀眾心中擁有一定的信任度。
但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李梓萌的形象逐漸被控制不住,最終成了技術濫用的受害者,這是怎么回事?
AI技術與形象的徹底劫持
原來,就在今年2月,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管局接到消費者舉報,消費者指出某品牌推銷的一種號稱能夠“緩解頭暈手麻、改善記憶”的魚油產品涉嫌虛假宣傳。
![]()
監管局很快就進入了消費者所述的直播間,可監管局卻發現了一個熟悉的面孔,在“帶貨”宣傳產品的人,竟然是央視主持人李梓萌。
而該賬號更是擁有八十多萬的粉絲,可監管局卻發現,眼前這位正在帶貨的“李梓萌”,并非是“真人”。
![]()
有時候會出現聲畫不同步,而且動作還一模一樣,通過初步分析,監管人員認定這個主播根本不是李梓萌本人,而是由AI技術合成出來的假冒形象。
不法分子通過盜用李梓萌的肖像和聲音,創造了一個完全虛假的“李梓萌”形象來進行詐騙。
![]()
這樣的行為不僅侵犯了她的肖像權,還對她數十年辛苦積累的職業聲譽和公眾信任進行了嚴重打擊,更可怕的是,李梓萌對此一無所知,她的形象被當作工具,用來欺騙不明真相的消費者。
而監管部門還發現,所謂的“緩解頭暈手麻、改善記憶”的魚油產品其實就是普通的糖果,沒有任何作用。
![]()
除了李梓萌外,還有很多知名人物都曾受到AI的困擾,事實上,近年來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出現了AI詐騙這種新型詐騙方式。
而騙子會利用家人的形象、虛假信息等,以騙取受害者的金錢、個人信息或其他利益的行為。
![]()
相較于傳統詐騙,AI?詐騙具有高度仿真、傳播速度快、跨地域等特點,導致受害者更難辨別真偽。
這起事件不僅僅是李梓萌個人的悲劇,它反映了當前社會中的一個廣泛問題:AI技術的濫用給每個人的個人形象和隱私帶來了嚴重威脅。
![]()
AI技術本應是提高生產力和效率的工具,但如今它在不法分子手中卻變成了一種極其高效的詐騙工具。
隨著這類事件越來越頻繁,社會和國家逐漸開始加強對AI生成內容的監管,并制定了相關政策以保護個人的形象和權益。
![]()
這些政策的出臺對于個人形象和隱私安全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面對越來越復雜的數字環境,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身份和形象,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
參考資料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