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走了。
最近一次看到楊振寧的相關(guān),是在博主@閱讀獸Reading Club的一則視頻中,他用蘇東坡的回文詩《題金山寺》,以及巴赫的音樂,來表達(dá)“對稱與宇宙”。
“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對稱性,古人一定對此有觀察和參考思考,因而后來出現(xiàn)了人為的對稱與不對稱概念。裝飾、藝術(shù)、繪畫、雕塑、音樂、文獻架構(gòu)......一片雪花,一個海洋生物標(biāo)本,這些對稱的美麗都讓人們驚嘆。而商朝青銅器、伊斯蘭清真寺.......都是人類探索對稱的例子”。
楊振寧舉例引用蘇東坡的一首詩,從上至下從下至上,都有意趣。并說“我不期望你們能讀懂,但是能感覺其間對稱真意”。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yuǎn)浦漁舟釣月明。橋?qū)λ麻T松徑小,檻當(dāng)泉眼石波清。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shù)鴻輕”
![]()
而另一個例子是巴赫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二重奏里,第二把小提琴的琴譜演奏是第一把小提琴的反轉(zhuǎn)版本。
![]()
楊振寧說蘇東坡的例子的時候,很有意思,他用英文跟聽眾說“如果你們覺得古代人怎么這么閑 —— 那么請看巴赫,他可是一個偉大作曲家。我不知道誰的作品很復(fù)雜,但對稱都存在于他們的作品里”。
人文科學(xué)交融復(fù)織之美,還有文明的碰撞之奇,盡然于此。
楊振寧也多次將詩歌和物理之美相連:很多情感凝練成幾句話,許多復(fù)雜現(xiàn)象精煉成方程式,這是詩歌與物理學(xué),都是奧義與不同維度空間的對稱之觀。
他的一生也是在詮釋著“對稱”,便是一種奇妙的和諧。東西方文明,科學(xué)與人文,個人和國域。如今先生遠(yuǎn)走,一個時代逝去,想到了去年《奧本海默》電影上映時人們的評論:里面的人物楊振寧幾乎全認(rèn)識。
![]()
當(dāng)年拿到諾貝爾獎時,楊振寧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假如今天有人問我,你覺得你這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什么?我會說,我這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改變了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
![]()
晚年他和翁帆的忘年愛情成為焦點,問起他感受,他說不想用犧牲來形容這段關(guān)系,盡管從客觀立場上來講對翁帆而言肯定有“犧牲”的成分在,那么他所想的是在翁帆從當(dāng)下開始盡量做一些事情,
“讓她將來的問題少一點,愛情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犧牲”
楊振寧最喜歡的小詩來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那個年代布萊克就是個異類,后來他的詩給了后人許多啟發(fā)和靈感。
“從一粒細(xì)沙中窺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尋覓天堂。掌中握無限,霎那成永恒”。
科學(xué)的追索是無垠宇宙,也是人心本真的深情。先生走好!
(楊振寧生平可閱讀: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