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清唱劇《布蘭詩歌》在中國內地的首演是在上海。40年后,港芭版《布蘭詩歌》也是在上海首登中國內地舞臺。
11月14日-15日在前灘31演藝中心,香港芭蕾舞團將帶著《布蘭詩歌》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的壓陣之作。
香港兩大旗艦藝術團——香港芭蕾舞團、香港管弦樂團,將牽手上海本地合唱團,以超過300人的豪華陣容呈現這臺巨作。
![]()
香港管弦樂團
8米高臺環繞舞臺
清唱劇《布蘭詩歌》是德國作曲家奧爾夫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其歌詞源自德國一間修道院中發現的中世紀神秘詩稿。
作曲家從中選取25段,以“春”“小酒館”“愛情”三個篇章,表達出對財富、愛情、欲望、貪婪等或神圣或世俗的題材的詮釋。
![]()
《布蘭詩歌》劇照
![]()
《布蘭詩歌》劇照
港芭藝術總監衛承天編創的《布蘭詩歌》,是他與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廖國敏一拍即合的一次藝術探索,力求用編舞令音樂的戲劇張力更上一層樓。
“奧爾夫充滿力量的音樂和坦率直白的十二世紀歌詞給了我不少點子,為我編導的芭蕾舞注入能量,透過舞者肢體的律動爆發出來。”衛承天說。
文學也為這部作品提供了靈感。英國女作家伍爾夫的短篇小說《奧蘭多》講述了一位生于伊麗莎白時期英格蘭的年輕男子,有一天突然變成了女性,從此不再衰老,并一直活到1920年代,經歷了數段愛情故事。
港芭版《布蘭詩歌》也設置了這樣一位擁有不死之身的主角,觀眾將跟隨她的舞步走過中世紀到現代的時間長河。
“這部小說反映了我們對愛情的永恒追求,雖然奧蘭多的愿望從未完全實現。人生也是如此,但最重要的是追尋的過程。”衛承天說。
![]()
《布蘭詩歌》劇照
![]()
《布蘭詩歌》劇照
視覺呈現是一大亮點。環繞舞臺的8米高臺,營造出仿佛修道院內部的感覺。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與春天少年合唱團組成的唱詩班,層層疊疊站滿高臺,將與香港管弦樂團帶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震撼。
懸于舞臺中央高處的輪盤上,舞者以伸展四肢的體態站立其中,仿佛達芬奇名作《維特魯威人》的復刻——這樣的畫面正與《布蘭詩歌》開篇“哦,命運女神”中的“命運之輪”不謀而合。
16米天梯懸掛空中
港芭駐團編舞家胡頌威的《最后的歌》,同臺上演。
這部作品同樣也有文學根基,以王爾德1888年的短篇小說《夜鶯與玫瑰》為靈感,配以巴赫音樂,以理想與欲望為核心,探討“美”的意義。
“芭蕾對肢體控制、線條的要求都十分嚴謹,一收一放都講究美感,這與王爾德推崇的唯美主義非常契合。”胡頌威說。
作品中所闡述的主題,不再是夜鶯為了幫助男孩追求愛情而自我犧牲的悲劇,而是在講述一個關于王爾德的故事。
“夜鶯象征著他對美的追求,夜鶯的死也呼應著當時唯美主義倡導運動的失敗。作品將在巴赫不規則的旋律中,舞出情緒的高低起伏。”胡頌威解讀。
![]()
《最后的歌》劇照
![]()
《最后的歌》劇照
原著中的“玫瑰”形象將不再出現在舞臺之上,轉而以一架16米長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來代表其所象征的欲望。
音樂選取了巴赫的一首經文歌和四首器樂作品。香港管弦樂團不再隱藏在樂池,而是來到舞臺上。他們所演奏的音樂,是美國指揮家斯托科夫斯基改編的弦樂版本,將小提琴和古鍵琴質樸的織體,提煉成純凈憂郁的浪漫情調。
作品最后,胡頌威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能從中找到他們各自的理解。”
![]()
《最后的歌》劇照
![]()
《最后的歌》劇照
“兩部作品的音樂、風格對比鮮明,但同時被同一個主題扣連,那就是‘愛情與追求’,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衛承天說。
為了參演藝術節,香港芭蕾舞團、香港管弦樂團派出了最強陣容。葉飛飛、汪慶欣、楊睿琦等港芭明星首席演員悉數亮相。港樂將在駐團指揮廖國敏執棒下,由樂團首席王敬和首席大提琴鮑力卓領銜,歌唱家邱芷芊、任勝之和劉濤也將參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