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自古就愛海棠,并廣泛種植。陸游曾詩贊“成都海棠十萬株,繁華盛麗天下無”,唐宋時,西蜀海棠與洛陽的牡丹、揚州的芍藥齊名。 三蘇祠是蘇軾的出生地和成長地,祠堂園區內一直保留著與他相關的海棠景致。“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成為了蘇軾寄托情懷、彰顯風骨的精神之花。
![]()
▲活動現場
11月4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內東坡盤陀像前,“萬里海棠歸 千年文脈傳”宜興海棠移植眉山文化交流活動上,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從江蘇宜興市政協副主席洪雅手中接過了來自宜興海棠園的海棠。
這株海棠是從900多歲的西府海棠母株上通過高枝壓條技術成功培育的新株,如今它跨越山河,正式在東坡故里安家落戶。相傳海棠母株是當年蘇東坡親手所栽。
蘇軾一生所至之地甚多,宜興是其到全國縣邑中次數最多的一個,嘉祐二年(1057年),高中進士的蘇軾在瓊林苑宴會上,與宜興的蔣之奇、單錫一見如故,并訂下了“雞黍之約”(約定到宜興卜鄰而居)。據史料顯示,在北宋熙寧、元豐年間,蘇軾曾多次到宜興游歷。他在這里買田置業,甚至有意終老于此,寫下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
相傳蘇東坡在宜興游歷期間,曾將海棠種植在橋閘口名士邵民瞻新宅“天遠堂”內,蘇東坡在后來的書信中,也十分惦念這株海棠,每每提及“海棠無恙乎?”學生則答:“海棠無恙。”
歲月流轉,歷經風雨,1952年,這株海棠主干被臺風刮斷,后繼生枝干,葉茂花盛。1982年,在邵氏后裔邵伯棠先生的奔走下,當時的宜興縣政府撥款在海棠樹四周建圍墻,辟為海棠園。如今,每到春天,海棠花開滿園,成為人們追憶蘇東坡與宜興情誼的場所。
江山萬里心相連,一樹海棠寄深情。
![]()
▲三蘇祠的海棠樹
2024年深秋,眉山與宜興兩地因“海棠無恙 東坡依舊”的約定而牽手,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了以海棠為媒的交流之旅。雙方約定,依托現代花木培植技術手段,分枝培育后移栽眉山三蘇祠。
今年春天,眉山市住建局和三蘇祠博物館的園林專家再赴宜興,與當地同仁一道,從宜興海棠園900多歲的西府海棠母株上,通過高枝壓條技術成功培育新株。
![]()
▲移栽海棠
今年11月4日上午活動結束后,與會嘉賓還一起將來自宜興的海棠新苗,移栽在了三蘇祠海棠亭處。
“通過東坡海棠,似乎可以看見,900多年前手持海棠的東坡漫步走來。”宜興市相關負責人說,“今天,是一株海棠千年情誼的‘歸鄉’。”
眉山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承載著宜興人民深情厚誼的海棠新苗,跨越千里,在東坡故土安然落戶。這不僅僅是一次草木的移植,更是兩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
紅星新聞記者 蔣麟 攝影報道
編輯潘莉
審核 王光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