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柒
來源:筆記俠
導語
開會,可以說是企業中令人又愛又恨的一件事。
一到開會,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有人托著腮幫子發呆,有人蹺著二郎腿神游;
有人頻繁打哈欠掩飾倦意,有人假裝在筆記本上記錄實則心不在焉;
還有人死死盯著手機屏幕,在心里艱難地倒數,期盼會議結束的那一刻。
走出會議室時,人們感受到的不是干事的沖勁,而是如“刑滿釋放”般的解脫。
然而,會議本身是組織管理的核心環節之一,幾乎所有重要決策都誕生于此。可當公司里最具智慧的人齊聚一堂,卻常常像“集體失智”般無所事事,白白耗掉兩小時。
長此以往,這種冷漠與沉悶的氛圍會擴散到整個公司——每次例行會議結束后,員工的精力與干勁已被消耗殆盡,陷入“會議沒完沒了→沒時間推進實際工作→不得不開更多無效會議”的惡性循環。
組織健康專家劉向東老師認為:“若想了解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判斷它是否有未來,只需觀察10分鐘的會議即可。”
團隊怎么開會,團隊就會怎么做事。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開會這件事。
1
會議泛濫:組織不健全的信號
1.會議的本質:組織缺陷的“補救措施”
現代管理系之父德魯克認為:“會議”是通過“集會”實現“商議”,本質上是組織存在缺陷時的補救手段。
但開會時無法開展日常工作,工作時也無法兼顧會議,沒有人能同時身處兩個場景。理論上,一個結構完善、運作理想的組織,本應無需依賴會議。
在理想狀態下,每個成員都能清晰掌握工作所需的信息,隨時獲取必要資源。
只有當某項任務需要多人協作完成,或單一成員無法覆蓋任務所需的全部知識與經驗時,會議才有存在的必要——即通過集思廣益彌補個體能力的局限。
2.會議過多:組織問題的“顯性癥狀”
現實中,會議泛濫往往意味著組織存在深層問題:若一個組織頻繁依賴會議推進工作,那么企業的各類機制便會失去意義;若管理者將超過1/4的時間投入會議,就說明組織架構、職責劃分或信息傳遞存在漏洞。
并且,因為會議具有“衍生性”——一次會議可能引發更多正式或非正式會議,且每次會議都需消耗數小時。
因此,會議必須經過周密規劃,否則不僅令人反感,還會嚴重拖累組織效率。
德魯克也談道:會議應是“不得已的例外”,而非“日常常規”;一個人人隨時都在開會的組織,必然是人人都無法專注做事的組織。若通過時間記錄發現會議占比過高,那大概率是一個浪費時間的不健全組織。
2
高效會議:以“貢獻”為核心
雖然我們意識到會議的管理者難免要參與討論會、匯報會、簡報會等各類會議,會議是管理者日常工作的核心工具,也占據了大量時間——即便最擅長時間管理的管理者,也需要在會議與報告上投入精力。
但高效的管理者與普通管理者的差距,在于能否讓會議產生“實際貢獻”。
1.會前:明確會議的“目標與價值”
高效管理者會在會前清晰思考三個問題:
問題1:為什么開會?是為了制定決策、宣布重要事項,還是明確執行方案?
問題2:需要什么輸入?例如需要哪些報告支撐討論,簡報需涵蓋哪些核心信息?
問題3:要達成什么結果?會議結束后需形成哪些共識、明確哪些行動?
他們會堅決杜絕“無目的會議”,確保會議圍繞“事先約定的目標”展開,避免將會議變成“閑聊場”。
若會議目的是激發創意,他們會鼓勵全員發言,避免某個人“壟斷話語權”;若會議目的是明確決策,他們會提前收集關鍵信息,為討論劃定聚焦方向。
2.會中:聚焦“主題與結論”
高效管理者在會議開場時,會明確告知參會者“會議目標”與“預期貢獻”,并全程引導討論緊扣主題。
例如,他們會避免“漫無邊際的發散”,在討論偏離方向時及時拉回;在會議結束前,會再次回歸開場提出的目標,確保結論與目標一致。
一個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原則是:“主持人不能既主導會議,又滔滔不絕”。主持人的核心職責是“引導討論、把控節奏、整合觀點”,而非成為“發言主角”。
無論會議形式如何,核心始終是“以貢獻為導向”——所有討論都應服務于“解決問題、產生價值”。
3.會后:讓“貢獻”轉化為組織成果
“重視貢獻”是高效會議的核心邏輯,它能幫助管理者解決三大關鍵問題:
理清工作優先級:從“繁雜事務”中篩選出對組織成果有直接影響的核心任務;
整合團隊力量:將管理者“依賴他人協作”的先天屬性轉化為優勢,打造高效團隊;
聚焦外部價值:避免管理者陷入“內部事務陷阱”,將視線轉向市場、客戶、公眾等“外部世界”,確保組織行動與外部需求匹配。
簡言之,“重視貢獻”就是讓會議從“消耗時間的流程”,轉變為“創造價值的環節”。
而所有高效會議的終極目標,都可歸結為兩點:
第一,形成共識。確保全員對目標、方案的認知一致。
第二,制定決策。明確下一步的行動方向與責任。
3
有效會議的三大案例
剛才談到很多理論,但每家公司都有每家公司的特點,很難用同一套理論來改善會議問題。
相較于抽象的技術原則,那些經過實踐驗證的企業案例,更能提供可落地的優化思路。
1.亞馬遜:以“組織優化”減少會議,以“6頁紙規則”提升效率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有一個獨特的認知:“若顧客主動聯系公司,說明產品或服務存在問題”——最好的客戶關系是“交易完成后無需再溝通”,若客戶聯系公司,要么是復購(少數情況),要么是產品出問題(多數情況)。
將這一邏輯延伸到會議管理,貝佐斯認為:“公司會議多、時間長,本質是組織與流程有漏洞”——需要頻繁溝通,說明信息傳遞不暢、職責劃分不清;需要長時間討論,說明會前準備不足、目標不明確。
因此,亞馬遜的核心思路是“通過優化組織功能,將會議保持在最低限度”,而非“在‘如何開好會’上過度用力”。
貝佐斯將“會議效率”視為“管理水平的試金石”:通過固定“短會模式”,倒逼組織調整運作方式,適應“高效溝通”的需求。亞馬遜的會議規范簡單卻高效:
1.禁用PPT,改用“6頁紙陳述”:會議發起者不能用PPT,而需以“陳述文”形式,清晰描述待討論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附上數據、圖表等支撐材料,最終濃縮為“符合公司標準的6頁紙”;
2.會前分發材料,會初留10分鐘閱讀:6頁紙需提前發給所有參會者,會議前10分鐘,全員專注閱讀材料,確保每個人都充分了解背景信息;
3.閱讀后再討論,聚焦“解決問題”:10分鐘閱讀結束后,圍繞材料展開討論,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低效溝通”。
貝佐斯的邏輯本質是:“會議是群體溝通,涉及權力、信息、認知、情感、利益的復雜交互,若能通過組織優化減少溝通需求,遠比‘優化會議流程’更有效”——6頁紙規則的核心,是“會前明確信息、會中聚焦討論”,從源頭避免“無準備的發散”。
2.臺灣聯強:“七三開”時間分配,平衡“務實決策”與“務虛啟發”
對于亞馬遜的高效會議做法,臺灣聯強總裁杜書伍并不是很認同。
他認為:這不適合于競爭局面比較復雜、信息非常分散,或者公司運營呈現危機的時期。因為在那個時候,信息是比較亂的,如果決策不能有效地搜集各路信息,就有可能會作出錯誤的決策。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求每一個提出問題的下屬,都能立刻提出有價值的回答,就會抑制員工講話的積極性。
為了防止自己回答不出問題,就不愿意提出新的問題的情況,杜書伍主張:應該允許一部分會議沒有“效率”,并不是立刻得出結論。所以每個會議都要預留“務虛”時間。
基于此,杜書伍提出“會議時間七三開”原則:
1.七成時間“務實”:解決緊急問題,明確決策與行動:用于處理“緊要事務”,如敲定執行方案、布置任務、跟進進度,且所有討論必須形成結論,并明確“后續檢查機制”;
2.三成時間“務虛”:啟發思考,為未來決策打基礎:用于討論“非緊急但重要的話題”,如行業趨勢、潛在風險、創新方向,不要求當場得出結論,但“本次務虛的內容,必須成為下次會議的決策議題”——確保“務虛不空談”,為后續工作鋪墊。
聯強的實踐解決了許多國內公司的常見問題:要么“過度追求效率,完全無務虛環節”,導致決策缺乏長遠視角;要么“陷入無目的務虛,領導一言堂瞎扯淡”,浪費時間卻無價值。
3.以“3小時紀要”與“跟進機制”,確保會議落地
有一家公司的核心痛點是“群體決策的后續執行不足”——許多會議結束后,參會者“散會即忘”,領導以為“全員達成共識”,實則“大家各有理解”,最終“問題沒解決,行動沒落地”。
為此,公司制定了嚴格的“會后跟進規則”,核心是“3小時內出紀要”:無論會議大小,結束后3小時內,必須形成會議紀要。
公司老板強調:“與會上討論相比,會后行動更重要”——會議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后續進展”上,因此會議組織者或領導者必須“緊盯執行”,而“及時出紀要”是“明確行動、落實責任”的關鍵環節。
此外,公司還制定了“未決會議的跟進規則”:
1.若會議未達成結論,需明確“下次會議的日期”與“會前準備任務”,讓參會者有清晰預期;
2.即便只是電話會議,會后也需出具“跟進備忘錄”,確保“無遺漏、可追溯”。
該公司的辦公室主任曾總結“會議低效的五大標志”,這些標志已成為全員共識,用于自我檢查:
1.主持人開場問“誰先說一說”——說明會前無計劃,未明確發言順序與討論邏輯;
2.主持人提醒“再給你五分鐘”——說明發言者會前未準備,內容冗長、缺乏重點;
3.主持人頻繁解釋“我剛才說的其實是……”——說明會前準備不足,表達模糊,導致參會者誤解;
4.有人說“這件事我們已經討論過很多次了”——說明之前的會議未形成結論,或結論未落地,陷入重復討論;
5.散會后有人說“總算結束了”——說明會議毫無價值,參會者全程處于“煎熬狀態”,是“災難性的低效信號”。
作為管理者,我們不妨對照這“五大標志”復盤自己團隊的會議,重新優化會議管理邏輯。
4
高效會議的本質是“管理能力的外化”
從德魯克的理論到企業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核心結論:“會議效率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問題’”。
會議低效是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現,而高效會議則是“組織健康、管理到位”的自然結果。
改善會議效率,無需追求復雜的技巧,只需回歸三個核心:
1.會前明確“為什么開、開什么、要什么”,避免無目的會議;
2.會中聚焦“貢獻與結論”,避免無價值討論;
3.會后跟進“行動與反饋”,避免無落地決策。
正如劉向東老師所說,觀察會議,就能判斷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與未來——當會議從“煎熬”變成“創造價值的環節”,當員工從“盼著散會”變成“期待貢獻”,組織的健康與活力便不言而喻。
![]()
Photo by Dylan Gillis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