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敢于向身邊親近的人表達愛和夸獎嗎?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面對伴侶、孩子時,明明很愛、很在意對方,卻不好意思說出“我愛你”;
面對親人時,滿心的關切,到了嘴邊卻變成冰冷的指責;
面對朋友、同事時,你明明很欣賞對方,卻始終說不出一句夸贊的話……
如果這些場景也曾一次次出現在你的生活里,也許你正被一種“嘴甜羞恥”困住了。
長期以往,可能會導致你和伴侶、親人、朋友的關系充滿疏離感。
而生活中那些“嘴甜”的人,總是能很自然、大方地表達對他人的愛、肯定和夸獎。
所以TA們往往更擅長經營好人際關系,伴侶恩愛、家庭和睦、在社交和職場中更受歡迎。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為什么我們總是羞于表達愛和欣賞?該如何大大方方地對在意的人“嘴甜”一點?
![]()
![]()
為什么愛在心口難開?
羞于表達愛和欣賞,似乎是許多成年人在關系中的常態。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現象很多時候與“述情障礙”(Alexithymia)有關。
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個人難以用語言描述或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甚至對自己的情緒狀態也感到模糊。
為什么我們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呢?
首先,表達愛是一種需要習得的能力,而我們很多人并沒有在原生家庭中學會。
華裔脫口秀演員Jimmy O. Yang曾在表演中講過一段關于父母表達愛的故事,引起大量網友共鳴。
當他的女友問他:“你表達的‘愛的語言’是什么?”他完全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女友解釋說,就是你會用什么方式向伴侶表達愛?比如通過贊美、肯定的話語。
Jimmy很自然地回答:“我爸媽幾乎從沒對我說過肯定的話。他們不會說‘吉米,你真棒,你可以的’,TA們只會說‘別搞砸了’。”
如果一個人從小沒有體驗過被肯定包圍的感覺,也未曾見過愛被大方說出口的模樣,那么對TA而言,自如地表達愛意,就會成為一件陌生甚至困難的事。
TA們只會依照從原生家庭中繼承下來的“模版”,將此帶入成年后每一段珍視的關系中。
其次,我們不敢表達愛意,可能是因為害怕暴露軟肋,遭遇拒絕與傷害。
想象一下,當一個孩子鼓起勇氣對父母說“我愛你”,換來的卻是“別這么肉麻”的回避,或是直接忽視。
又或者,一個人在向摯愛坦誠心意后,收獲的不是積極的回應,而是拒絕甚至背叛。
每一次不被接住的表達,都在強化一個信念:“表達情感是危險的”。
于是,我們內心的防御系統被激活了。
那個內在的聲音會提醒你,袒露愛意、情感,就等于把自己最柔軟的弱點交到對方手中。
你害怕那份真摯的情感,會成為對方輕視或傷害你的武器。
你擔心那句“我愛你”說出口的瞬間,就要承受被拒絕、被看穿的風險。
于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很多人主動選擇了沉默。
![]()
最后,在許多人心中,愛是一個“動詞”,而非“名詞”。
復旦教授沈奕斐博士曾分享過自己與先生的互動,引發許多網友共鳴。
她會時常和老公表達“我愛你”,可她老公的回應通常是:
“知道了,我也沒有準備跟你離婚,說明我沒有改變愛你的想法,既然中間沒有變,我為什么一定要告訴你?”
在她老公看來,“我愛你”這三個字本身就會帶來壓力,甚至不知道如何回應。
這背后,其實是一種原生家庭中情感表達模式的缺失。因為在她老公的成長環境里,家人之間從不用語言說愛,只以行動表達。
這樣的家庭并不少見。
在父母的年代,愛是讓你吃飽穿暖,是供你讀書、幫你帶孩子……愛是行動,是本分,不必聲張。
而深受“含蓄”與“克己”的傳統文化影響,家人之間的感情常被視為一種“自然的存在”,無需刻意言說。
在綜藝節目《太陽市集》中,向佐提到自己的爸爸不會表達愛意,但他能從其他方面感受到爸爸的愛。
當謝娜問他是否渴望爸爸說“我愛你”時,他表示自己反而不習慣,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可能是父親心里有事。
楊迪也在節目中吐槽了自己的無奈。
每次看春晚,主持人通常會提醒電視機前的家人們,和彼此的伴侶說一句“辛苦了”,然后自己的父母就會裝作沒聽見。
當表達愛意被貼上“肉麻”“矯情”的標簽,當“愛不必聲張”成為固化的認知,我們就在這一代代的沉默與別扭中,重復著相似的遺憾。
童年時沒學過如何表達愛,長大后在關系中便無所適從。
于是,愛的長期缺位,漸漸演變為一種代際的創傷,在無聲中延續。
![]()
![]()
為什么我們需要多多表達愛意?
這世上最遺憾的,不是不曾擁有愛,而是心里裝滿了愛,卻始終說不出口。
而表達愛和欣賞,恰恰是維系所有關系最核心的舉動。
1、愛是消耗品,需要持續地“儲蓄”。
黃執中曾在節目中提到他和妻子葛莉的情感保鮮秘訣。
在一起12年,他幾乎每一天都會告訴她:“你知不知道我很喜歡你?我很愛你。”
這不是因為他天性懂得浪漫,而是他深知,愛是需要持續投入的消耗品。
每一段感情都像一張情感賬戶,只有定期“存款”,才能讓愛的余額始終豐盈,讓關系的保鮮期無限延長。
正如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認為的:生命的本質需求,就是渴望被看見、被重視。
當一個人說“愛你”的時候,背后其實說的是“我很需要你、你對我很重要”。
所以即便這句話葛莉已聽了12年,她依然會為此心動。
2、安全感,來自于被明確地愛著。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那些自信又溫暖的孩子,身后往往站著從不吝嗇于表達愛的父母。
之前看一檔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很多網友羨慕霍思燕擁有“嗯哼”這樣一個暖男般的兒子。
而這份暖意的源頭,其實是霍思燕從不掩飾的愛意表達。
她常對兒子說:“媽媽永遠愛你”“媽媽就想這樣一直看著你長大”“我家嗯哼最棒了”……
這份被明確表達的愛,為“嗯哼”構筑了堅實的安全感與自我認同。
他也因此早早習得了“愛的表達范式”,日常表白媽媽的話也是甜到心底。
他會說:“媽媽老了我要給她買糖吃”“她走不動了我用車推著她”……
你看,愛是會反哺的。一旦安全感得到確認,關系中的彼此也會走向更深的的親密與理解。
![]()
3、明確地表達愛意,能減少彼此的誤解。
每個人對愛的理解各不相同。
除非對方愿意用語言將這份情感“具象化”,否則我們很難完整地感知到它的存在。
電影《婚姻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本是恩愛有加的夫妻,一起養育孩子,一起努力經營小家。
可因為沒有把對對方真實的愛說出口,漸漸地變成了委屈和傷害,
直到有一天,女主人公妮可提出離婚。
婚姻輔導師讓TA們寫下眼中的彼此,偶然的機會,妮可看到查理的信中這樣寫道:
“她為人隨和,會幫我和孩子剪頭發,她能處理好家庭瑣事,她也是我最愛的演員……”
查理當然是愛妮可的,可他從未當面告訴她:“你對我有多重要。”
而妮可也直到那一刻才明白,彼此心中的愛意從未真正消失。
一段健康的關系中,需要你積極地、勇敢地表達自己。
把愛和喜歡都認真地說給對方聽,說清楚,講明白,是為了不給“錯位理解”留任何余地。
4、及時說愛,可以減少很多人生的遺憾。
前段時間二刷播客《陳魯豫·慢談》,有一期是魯豫對話老友竇文濤,整場訪談最讓人落淚的是竇文濤談及自己父母的部分。
他說:
“我作為一個男人,覺得非常可恥的地方是,父母在時嫌煩,想逃離,等父母不在了,恨不得日日給父母上香,你有這點心思,父母生前的時候你干嘛去了呢?”
很多時候,我們真正遺憾的,往往不是沒能好好告別,而是在那些愛我們的人還在時,沒能好好地表達愛。
那些“來不及的意難平”也在提醒著我們:
所有欲語還休的感恩和愛意的表達,都可能就是生命最后一次的禮物,不要等失去了再來后悔。
![]()
![]()
如何大大方方地“嘴甜”?
可見,如何大大方方地表達愛,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積極關注”(Positive Regard),指的是表達愛意就是要讓對方真實地、確定地感受到:你在我心里,很重要。
無論是伴侶還是親子之間,那些看似平常、甚至有些笨拙的肯定、支持、夸獎,恰恰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對方讀懂的“愛的信號”。
也許最開始在嘗試表達時,你會覺得肉麻、別扭,但沒關系,愛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
第一,先開口,如實地表達出內心的愛與欣賞。
表達愛意不需要轟轟烈烈的儀式,或者嘴皮子有多厲害,更無需完美的內心彩排。
黃執中曾提到,你不要把它當成是一種感謝,而是課堂上的一種任務,先完成它。
從一句“今天辛苦了”,到一聲“我很想你”。
哪怕每一次開口都顯得有些笨拙,都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心。
第二,用具體且真誠的語言,代替空泛的評價。
“愛”是一個很大的詞,但我們可以把它拆解成具體的話語。
可以是對母親說:“媽,你做的酸菜魚特別好吃,做你女兒真幸福。”
可以是對伴侶說:“你好有耐心,陪我出來逛街這么久從來不嫌煩,讓我覺得好安心。”
每天真心地夸你的伴侶、孩子、家人或同事朋友,記錄自己表達后的感受。
當表達成為習慣,愛意便會自然流淌。
![]()
第三,請試著把無聲的付出,“翻譯”成對方聽得懂的愛。
打個比方,假如你是父母,不妨問問自己:你表達愛的方式,孩子真的能接收到嗎?
心理學家弗里達·伯恩斯坦曾說:“只有愛是不夠的,不表達出理解,孩子會感受不到你的愛。”
避免正話反說,理解和支持需要當面說出來。
常對孩子說:“你已經很棒了,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而不是:“我小時候比你苦多了,你還要更努力。”
孩子犯錯時,給予積極的、肯定的回應,比如:“沒關系,爸爸媽媽和你一起解決問題。”
每個人都渴望被愛,更渴望親耳聽到父母說:“我們愛你。”
梁啟超就是一位深諳此道的父親。
他一生給子女寫下400多封家書,信中從不吝于表達愛意。
他曾寫道:“你們須知你們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對于你們的感情,十二分熱烈。”
他稱呼長女為“大寶貝”,叫小兒子“老baby”。
沒有居高臨下,沒有嚴厲呵斥,只有說不盡的溫柔與坦誠。
正是這份 “直球式”的愛,培養出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
只有當孩子長期浸泡在愛里,TA們才能學會如何把愛回饋給父母,以及身邊的人。
![]()
![]()
其實,“愛”這個詞,從來沒有最合適的表達時機。
它不是小說里那種靠默契就能存活的心照不宣,而是在現實世界里,靠著一次次看似“庸俗”的表達,才得以延續的日常。
不妨從今天起,試著對你在乎的人說出心底的話吧。
當你把愛意融入每一個平凡的縫隙,無論是說一句“我愛你”,還是其他質樸的言語,你其實都在告訴對方:
“我看見你了。”
“我懂你的付出。”
“我需要你。”
“我愿意陪在你身邊。”
而這些話語,也讓對方一次次確認:
“我做的事有人在意。”
“我很重要。”
“我是值得被愛的。”
正是在這樣的回應與共鳴中,我們才能一次次更親近地看見和走向彼此。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蝎子的瞳孔
編輯:老啊嘛、笛子
圖源: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1] 亞米契斯. 愛的教育[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
[2] 陳魯豫.《陳魯豫·慢談》[EB/OL]. B站,2025.
[3] 《太陽市集》[EB/OL]. 騰訊視頻,2025.
越明確表達愛,越能得到愛。
如果你在關系中也羞于表達愛、怕被拒絕或輕視,甚至陷入內耗焦慮,想要改變卻不知從何開始,不妨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從專業的視角進行解讀,幫你找到問題背后的心理癥結,給予你堅定溫暖的支持;幫助你看見并接納被掩埋的情緒與需求,學會勇敢表達,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咨詢,壹心理推出了半價咨詢優惠活動。原價¥400~1000的心理咨詢,首次下單低至¥200/次!
↓點擊下方海報,立即預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